第四十三章 流言新高度(2/3)
然而在有心人的推动和传播下,姚襄会力挫东晋桓温跟鲜卑慕容的传闻,如同龙卷风一样,愈演愈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开始传播。很快,几个当事人,也就是姚襄,桓温,还有鲜卑慕容的探子,都得到了消息。
这些就像是顶尖剑客对决里的虚招,看着眼花缭乱,实际上只是为了掩护最后的杀招!
就算这些人都知道姚襄会一飞冲天,也都对他有了极大的预期,那对姚襄本人和西羌势力而言,或许帮助很大,但对该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赵川,又有什么帮助呢?
这也是诸多的聪明人,到尘埃落定之后,没有把目光聚集到苏家堡的原因之一。
最大受益者往往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如果不是“上天示警”,那便是姚襄自导自演的曲目。
近期的纷纷扰扰,并没有影响到彭城的可足浑常,因为他是个没文化的鲜卑人,所以对这些根本就不关心。
可足浑常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边境有没有军队调动,斥候侦查到了什么军事行动,除此以外,汉人的那些弯弯绕绕,他一点都不在意,这就是范阳卢氏家主卢偃离开彭城所带来的恶果。
不过当高玉拿着一块冰来到可足浑常面前的时候,他却再也无法淡定了!
“这么说,最近那些传言是真的咯?”
可足浑常看着陶碗里的冰块,满脸疑惑,因为周边凡是大一点的流民队伍,都发现了这种东西,所以才显得相当不同寻常!
“这个,在下乃是卢家家奴,不敢妄言。”高玉谦卑的低下头,并不发表看法。
“诶?没事,有话但说无妨。”身边没有谋士,可足浑常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再说他虽然没读过书,可也不是任人愚弄的傻子啊。
“在下也听彭城内有人谈起过那些神怪之谈,不妨等冰块化了以后,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再做定夺也不迟。”
可足浑常点点头,谜底没有揭开之前,像现在这样瞎猜也没什么意思。
六月的天气已经开始燥热,冰化得很快,不久之后,一片竹简静静的躺在陶碗里。
“我不识字,你帮我看看,这两片是否是一样的?”
彭城周边的流民势力,有些已经投靠了慕容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可足浑常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只是之前完全没当回事罢了。
两片大竹简摆在桌上,其中一片是霍家送来的。
即使可足浑常不识字,也能看出,两个竹简上的字,不仅数量不同,内容也是相当不一致,可以这样说,它们传递的信息完全不同。
“草付封关中,玄德取代之……”高玉拿起一片竹简念了两句,被可足浑常不耐烦的打断。
“这首诗最近都听得耳朵起茧,莫非姚襄那厮还能问鼎天下不成?我要知道的不是这个。”
姚襄曾经被桓温打得死去活来的,到现在也是丧家之犬一般,可足浑常不认为他能对付得了鲜卑铁骑!
刚才念那个是高玉故意为之,为的就是不让可足浑常起疑心。不过他似乎想得有点多,跟狡猾心细的卢偃比起来,可足浑常简直纯洁得像天使一样。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对于高玉来说,卢偃就像是窑子里厮混多年的老妈子,而可足浑常则是个涉世未深的世家千金,对付这两人所需要的脑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龙亢有鼎,得之则昌;强能称帝,弱则封王。”
高玉的声音浑厚而有磁性,像是出自蛊惑人心的恶魔,可足浑常的呼吸都粗了几分。
“短短十六个字,究竟什么意思?”可足浑常能听懂后两句,对前两句有些不明所以。
“龙亢,晋国大司马桓温的故乡,就在离这里百余里的谯郡(后世安徽亳州)。至于鼎么,将军应该听过九鼎的典故。”
高玉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明白,而是留下空间让可足浑常脑补。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鼎,在中原文化里,历来都是礼器,异常尊贵庄重。不信的话,还有以下典故。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
问鼎这个词,后来代指图谋王位。
可足浑常没读过书,但不代表他对汉人的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懂。
桓温,声名鹊起之人,东晋顶梁柱,没有之一。
鼎在他的家乡,那么他的成功,也许真的有上天帮助的成分。
姚襄,在许昌,离谯郡的距离,跟自己离那边的距离几乎一致,会不会另外一个预言之所以成功,就是姚襄得到了那个鼎?
至于现在这个预言,会不会是……暗示自己也可以去争一争?
“此事有多少人知道?”可足浑常低声问道,他已经打算杀人灭口!
高玉是老江湖,不知道经历过多少风浪,又岂会不知道眼前这个胡人在想什么呢!
“就是在下知道,还有……家主卢偃亦是知道的。”高玉淡淡的说道,球已经踢开,就看可足浑常会不会撕破脸,他赌这个胡人,不会撕破脸。
果不其然,可足浑常面色微变,察觉到眼前这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并不好糊弄,他咳嗽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