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献计(1/2)
面对吴安邦的质疑,陈雨不慌不忙。
“镇台请稍安勿躁,如果只是这样,下官也不会冒冒失失冲进大帐献策了。”陈雨说,“叛军若是围城,而我军救援不及时,的确会被军法处置,但是叛军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攻陷登州呢?那么我军完全可以推说登州失陷太快,并非救援不力,板子打不到咱们身上,倒霉的只会是登州城内的那些文官武将。”
“这怎么可能?”吴安邦连连摇头,“登州经过孙军门数年经营,城坚炮利,已经成了山东第一城。城墙上几十门红夷大炮可不是摆设,叛军不花费几个月功夫,死上一两万人,怎么可能拿下。短时间攻陷登州,多短,一个月,还是几天?哼哼,你怕是在说梦话。”
陈雨镇定地问:“下官想问问镇台,叛军首领是何人,与登莱巡抚孙元化是什么关系?”
“这个人尽皆知啊,叛军首领是孔有德、李九cd是东江镇毛文龙旧部,后投奔孙军门的。其中孔有德听说还颇受孙军门器重……”
“孙军门对孔有德为首的叛军是什么心态?登州城内的守军又是何人为主?”
吴安邦是登州总兵,虽然驻地不在府城内,但是对于登州城内的情况还是很清楚。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孙军门想招抚孔有德等人,这也不是秘密,否则也不会坐视叛军攻城掠地,一路打到登州毫无阻碍。至于登州城内的守军嘛,有驰援的南兵,但主力还是辽东旧部,以耿仲明、陈光福等人为首……”
说道这里,吴安邦心里咯噔了一下,隐约捕捉到了某些东西,但不能确定。
陈雨继续引导:“辽人与山东本地人关系如何?”
吴安邦迟疑道:“辽人与本地士绅、军民向来不和,否则孔有德行军途中也不会被刁难,卡扣粮秣补给,酿成兵变……”他忽然福至心灵,击掌说道,“你的意思是:叛军可能会与城内的辽人守军里应外合?”
不是可能,而是必将发生的事实,陈雨心道。虽然对历史的细节不太清楚,但是登州失陷、孔有德带着红夷大炮和铸炮工匠从海路遁逃辽东投靠皇太极的事件,他是知道的。这件事改变了大明和清军火器力量的对比,为清军将来南下,利用大炮攻城拔寨埋下了伏笔,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世的好事者称为“一只鸡引发的血案”,让他印象深刻,记住了这个历史大事件,今日正好可以利用此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点点头:“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很大,不过下官只是猜测,不敢保证一定会发生。”
吴安邦站了起来,来回踱步,思考着这个计策的可行性。如果叛军真的能在极短时间内攻陷登州,那么他只需借故拖延几天,就能避开叛军主力的锋芒,和朝廷平叛大军会合,到时朝廷的注意力全部在登州失陷和如何追究孙元化等人的罪责上,自然就无人来计较他区区几天的行军延迟;如果事情没有按照这个剧本发展,那么自己无非是延迟几日与叛军碰上,不过是早死与晚死的区别,结果不会更坏。
良久,他停了下来,一拳砸在桌子上,大声说:“妈的,反正不是死在叛军刀下,就是死在朱军门的手上,赌一把或许能逃出生天,就这么干了!”
陈雨恭维道:“镇台英明。”
吴安邦这才正视这个原本不放在眼里的军户:“你很有想法,将来一定有前途。叫什么名字?”
“下官陈雨,威海卫备御后千户所百户。”
“恩,一个百户居然能独自领兵出征,虽然你的上官未免有些儿戏,但也说明了你的能力。”吴安邦一改之前的轻视态度,热络地问:“本官手下会砍人的武将一大把,就是缺你这种有头脑的人才。卫所那旮沓有什么呆的,不如来登州跟着本官混,不管是粮饷还是前程,都要强得多,如何?”
陈雨笑着回答:“谢镇台赏识。不过这些都是将来的事,还是先把眼前的难关度过去再说,您说对不对?”
“也是也是,等过了这阵子再说。”吴安邦笑呵呵地说,“从今日起,你进出大帐无需通报。知易行难,策略是定下来了,具体如何做,你可以帮着本官多出出主意。”
“一定一定。”
等出了大帐,陈雨深呼吸了一口夜空下的新鲜空气,然后回头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大帐,心想: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在威海卫发展的好好的,干嘛要跟着你这个杂牌总兵混,兵部一声令下就要东奔西走疲于奔命,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几年下来,如果侥幸不死在战场上,了不起混个千总,有什么前途?
有了陈雨的建议,吴安邦心里有了底,第二日拔营,他私下通知手下的千总、把总们,稳住队伍,慢慢地走,免得一头撞进叛军的行进路线。同时,他把手下所有的探马都撒了出去,随时打探叛军的动向。
探马流水一般把最新的境况送回后方:
“叛军主力已经到达登州城外。”
“叛军就驻扎在密神山上,卡住了往栖霞的道路。”
“叛军分出部分人马驻扎东南卧龙岗和西南石门山,分别卡住了往宁海州和黄县的道路,府城从陆路通往其他地方的方向基本被堵死,成了孤城。”
事情和之前分析的一模一样,叛军摆出了围城的架势,接下来就看什么时候能够攻破城池了。与此同时,朱大典在昌邑誓师,集结兵马,并接连派快马传令,催促吴安邦等援兵按照既定方略赶到预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