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访贤拉人(1/3)
张宝在梁山一待就是两个月,大宋的官职就那么多,可等待分配的人却是那些官职的数倍,张宝不主动去争取,正好合了视他为敌的高俅等人的心意。张宝也乐得清闲,本就不是一路人,没必要非往一块凑。
与其非要吃饱了撑的跑去跟一帮没几年活头的人争长短,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去结交一些江湖好汉,寻访一些当世隐贤,至少这些人对张宝更有用处。似高俅、蔡京这些人,别看此时风光,但他们所依仗的皆是来自官家的宠信,可等金兵一南下,赵佶被吓得让位,这些人的末日也就到了。在张宝眼里,高俅、蔡京之流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年蹦头了,与他们相安无事即可,不值当在这些人身上浪费精力。
而高俅、蔡京等人见张宝如此“识相”,退避梁山不敢回汴梁,也就暂时放过了张宝这个“隐患”,掉头又跟同僚为了官家眼前第一红人的位置相互掐了起来。要说奸贼那也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究其原因还是官家赵佶的喜新厌旧。
赵佶刚刚成为大宋天子的时候,身边的近臣似高俅、童贯、蔡京之流还羽翼未丰,赵佶所宠信的是杨戬那一辈的老人,等到高俅、蔡京等人得到提拔站立庙堂后,当红奸贼的称号也就转移到了高俅等人的头上,而杨戬不甘寂寞,就推出了梁师成与高俅等人争宠,梁师成独木难支,便拉拢了蔡攸,推荐了王黼……现如今在官家赵佶面前最得宠的便是蔡攸、王黼以及二人合力推荐的李邦彦。其余像高俅、梁师成、蔡京、童贯等人都身居要职,自然不能时刻陪伴在赵佶左右。
要说蔡攸也是个奇葩,他是蔡京的长子,但却跟他老子不是一条心。为了取悦赵佶成功上位,蔡攸也是挖空了心思。先是送上了自己的老婆,之后更是贡献了自己的菊花。权力是罪恶的温床!当今官家赵佶女人玩腻了,就想换换口,这家伙男女通吃,像现在的蔡攸、王黼、李邦彦三人,那都是跟赵佶有一腿的人。
张宝没兴趣去纠正赵佶的个人爱好,但也不想成为赵佶下一个目标,敬而远之便是最好的处理方法。留在梁山的这两个月,张宝同样也没有闲着,作为张家集团的最高领导人,下基层那是必须的,收拢人心也是必要的,总不能让人哭了半天还不知道坟头在哪。张宝必须让手下的兵知道自己是在为谁卖命,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穷苦人大多都是朴实而又现实的,他们不大懂什么国家大义,但他们懂什么叫知恩图报。他们不在乎国家利益的得失,只在乎自家是否有过夜的余粮。庙堂距离他们太过遥远,谁对他们好,他们便会对谁忠诚,这不是文人喊几句口号就能轻易扭转。
张宝喜欢跟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因为他们“最实际”也“最容易收买”,而且一旦“收买成功”,就不容易“叛变投敌”。相比起那些念过书的文人,要好打交道的多。大宋朝廷争取到了读书人的支持,掌握了话语权。那张宝只好把目标放到那些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在获得他们的拥护以后同样也就有了跟朝廷叫板的底气。而且相比起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普通老百姓要好打交道的多。
得民心者,得天下。读书人通过掌握的话语权催动民心的走向,而老百姓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决定民心究竟归谁。后世常有人说要穿越就去大宋,那是文人的天堂。但相对的,文人的天堂却是武人的地狱,老百姓的地狱。
大宋重文轻武,靠着几篇锦绣文章便可以登堂入室,前程似锦,有如此捷径走上人生的巅峰,谁又会费劲去练武,更何况练到最后还是矮人一头。文人贪图享乐,武人一心钻营,长此以来,国还能想国吗?而且不管是文武,享乐就要花钱,而这钱财不会从天而降,搜刮百姓也就成了文武官员敛财的主要手段。
大宋表面看上去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是无数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人家。金兵南下,将北宋皇室几乎一网打尽,这的确是所有汉人的耻辱,但深想一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报应。若是宋徽宗赵佶能够励精图治,又何来那场劫难?
大宋并非没有名将,只不过名将的下场都不太好,狄青战场上叫敌人威风丧胆,而在回到大宋以后,却落了个惊惧而死的结局。杨令公为国捐躯,但现如今朝堂上哪里还能够看到杨家人的身影,仅有一个杨温挂着一个节度使的名头在充门面。而像杨志这样的嫡系子孙,竟然沦落到需要卖祖产去行贿的地步。东京汴梁的杨家天波府,如今已经变成了张家的产业,而张宝转手又将天波府送给了杨再兴。这也算是平息了杨再兴这些年对杨家的怨气,杨家自己都自顾不暇,又何来的精力照顾族人。
张宝不喜欢大宋,若是可以选择,他宁愿去秦末或是汉末,至少在那个时代不似宋时那样脂粉气太浓。可惜张宝没得选,既来之,则安之,为了不被那股充斥着大宋的颓废之气污染,张宝只有自己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宝从未想过要做个大宋的“顺民”,更没打算跟大宋那帮贪图享乐的文人同流合污。像大宋的文人,最爱去的地方便是青楼妓馆,而张宝却从来未去过。在大宋,一般家境殷实的人家都会在家里豢养歌姬舞女,而张家也从来不养。在外人眼中,张宝过得如同一个苦行僧,可了解内情的人却知道张宝只不过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而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