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绕梁?(1/2)
吴可听了楚琛所言,就一脸奇怪的看着他。
“怎么,我的脸上长花了吗?”楚琛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诧异的问道。
吴可闻言“咯咯”娇笑道:“你的脸上如果能够长花,到是千古奇事了,我只是觉得奇怪,你为什么一定要说这张琴的制作年代一定就早于唐代呢?是不是你发现什么线索了?”
楚琛笑道:“你想知道什么线索,看看背面的铭文不就知道了吗?”
“对啊!我怎么忘记还有铭文这回事了!”
吴可恍然大悟,随后连忙把琴身翻了过来。
古琴的构造还是非常讲究的,“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一般琴的名称都刻于龙池部位,不过吴可一看就有些傻眼,因为上面虽然有铭文。但却是金文,她根本看不懂。
楚琛看到吴可看向了自己,就笑着说道:“这龙池上面刻的是‘绕梁’两字,左右刻的是‘余音绕梁’这四个字。”
余音绕梁,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一位叫韩娥的女子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眼睛瞪的老大,目瞪口呆的惊呼道:“阿琛,你是说,这是四大名琴中的绕梁?”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楚琛点头道:“它上面是这么写的,至少这张古琴的名字。应该就是‘绕梁’。”
吴可十分错愕的说道:“绕梁不是被楚庄王命人打碎了吗?这是仿品吧?”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明明一张传说中已经碎为数段的琴,却又出现在了面前。而且琴的模样也不像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样子,吴可当然有理由怀疑这张琴确实是件仿品。
楚琛点头道:“如果照传说。和材质的氧化程度来看,这张琴确实有可能是仿品,但咱们鉴定可不能想当然,无论真与假,都必须要找出相应的证据才行。”
吴可问道:“那咱们怎么鉴定它的真伪呢?”
楚琛说道:“一般来说,就是看它的纹断、样式,另外,还有材质、铭文之类。”
吴可点了点头:“哦,纹断咱们看过了,那么现在就是要看它的样式了?对了,琴有多少种式样来着?”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楚琛摇了摇头道:“古琴的形制,最初为礼器“铖”的外形,系五弦,传说系神农氏为沟通天人所制之神器。琴的式样繁多,《钧天斫琴录》中记载有一百多种琴的式样,最常见的是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蕉叶式、落霞式等式样。”
吴可把眼前的这张古琴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说道:“那这张古琴是什么式样,我爸以前给我买的古琴是仲尼式,这张古琴和我的一点都不像,看起来反而像你买到的那把青铜铖,难道这张琴真是绕梁?”
楚琛说道:“是不是绕梁还真不好说,不过从琴的式样来看,应该是最早的古琴式样,至于你说的仲尼式,是晚唐才出现的一种式样,主要是因为当时程朱理学的流行,推行儒学,推崇孔子,所以才有了仲尼这种款式,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流行开来。”
“是这样啊!”吴可以前还真以为仲尼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随后她问道:“那这张古琴的式样到底是哪个朝代才有的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