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大局观(1/4)
以陆政东的年纪来看,阅历方面应该远远不如自己,他哪来的这副举重若轻的安然?
陆政东在上层有足够的背景,可这不能完全成其为理由,那样的人他也见识过,可没有一人拥有他那种智慧。
那个座谈会从开始到他离场,始终以他谈论的话题为中心。不像从前那般,领导讲话后,就各顾各的。在市真正上得了台面的,形成一个圈,紧密围绕在领导的周围。
经济资本围绕权力资本,这是常态,当然实力达不到的,一般也都很有自知之明,不会往领导跟前去凑热闹,也就是在一边眼巴巴的看着,谈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
而陆政东和其他领导不一样,那一天不管实力强弱,都照顾有加,实力强能够体会得到他的看重,实力弱的也能兼顾到,在他的带动下统统围绕在他的身旁,思维也跟着他的话语跳跃,一会儿政治,一会儿经济,一会儿宏观,一会儿又回到了市。仿佛一切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好似紧紧掐住了众人的政治经济命运。那天,陆政东给他的感觉就是这样。
陆政东发出一种很强烈的信号,他的到来就意味着安新改变的开始,而从那天的座谈会开始,安新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之前一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能够以而立之年成为一重要工业城市的市长,这仅仅是有后台是远远不够的。而其前程更是用远大来形容都显极为苍白。
只是陆政东这样年轻也是一个问题,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能力什么都够,但资历和经历还是不够,这是一大问题。
而且詹继东得到省委江书记的支持,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谁压过谁,其实还真是难讲。
杨必忠想了好一会才回答道:
“影响的因素太多,我也看不清,其实看不清这样的事情不要紧。就一个办法,从参与到这些手握重权的游戏当中去,却能够与各个圈子都有所交集,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杨必忠指点着杨思瑾,做大做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一吹响。国内各地,特别是沿海那些嗅觉灵敏的资金充裕巨贾都纷纷有所动作起来。以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或许又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遇。
安新看陆政东这样子,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支点,杨必忠在得到西部大开发之后就马上让手下做了一些规划,很快下面的人都拿出了好几份发展方案。
怪不得这些年国有企业在与私营企业的叫阵中。始终处于下风,两者工作效率,那输得是的确不冤。
但真正要做大做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某些国企还有某些民营企业家。运气好赶上了某个节点或者机会,企业赚了一大笔。于是就得意忘形叫嚷着我要如何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
杨必忠对于这样的人嗤之以鼻,做大做强容易,但是做到有质量的做大做强难。
特别是在国内,企业要做到有质量的做大做强,那是相当的困难,这绝对不是嘴巴里叫嚣两句就可以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做过程。
这涉及到一个长远的规划,而非简单的弄点经营多样化,做企业需要有激情,需要有胆识,但是不能无知,那些叫嚣的企业家,不外乎就两种人,一种是还未踏入上流门槛的爆发户,一种就是和某些政*府官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只会头脑发热拍拍脑袋,实际上却是一知半解——反正企业也不是他的,钱也不是他的,只要企业看着大了,出名了提拔了,今后企业会如何,那和他不相干。
杨必忠想象的做大做强,那是要立足长远,他是看到了机会,但是究竟用多少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和企业转型升级,那是需要进行详细论证的。但一个大前提就是不影响现在盈利比较好的部分的运行。
杨必忠生在解放前,经历过国内的历次运动,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于多变的政策总是有着深深的恐惧。
从解放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有多少人身价暴涨,一夜巨富?可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政有多少人因为政策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输得精光?
前者,大家知道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对于后者,知道得人不多,就算知道也不过唏嘘几句,没有经历的人是不会体会那种切肤之痛。
所以在进行这种关键性决策的时候,杨必忠很是小心谨慎吧。
他在安新还算是一号人物,但毕竟是民营企业,资产有限,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不能白白的打水漂,就算是能拿下安新汽车也不能一下子就投入巨量资金,不然市里的领导层面一有变动,说不定这笔资金就陷入了泥潭,再也拔不出来。
女儿毕竟年轻,做事冲劲足,看事情总是喜欢往好的方面想,对于风险的考虑就欠缺了些,这其实也正常,毕竟女儿不是他这样的年纪,做事太过谨慎,所以对于女儿接班的事情他很清楚不能回着急,必选要对其长达数年的培养,这个时间至少得需要七八年,在经过艰苦的磨砺和接受风雨的洗礼之后,才将他们真正推向前台,那才是时候。
两个人最后定下了这件事的对策,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对于安新汽车厂那也不能就这样放手,做好该做的工作,但是也不急于出手,父女俩决定,由杨思瑾先试探试探,这样不用他亲自出面,到时候进退都留有余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