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前尘往事(1/1)
瞎婆婆已经五十岁了。
二十年前,她夫君儿女因为逃灾逝世后。
她就领着剩下的十几两银子买了个小院,摆了个小摊,赚点生活费。
每天天亮摆摊,天暗收摊,一天天平淡如水。
瞎婆婆生活的波澜是在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出现的。
那日清晨,一如既往出摊的她听见了婴儿细细弱弱的哭声。
瞬间令她回忆起了逃灾路上自己儿女绝望而茫然的哭嚎。
自此之后,她小院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多。
小四是第四个被瞎婆婆收留的,她十三岁那年,瞎婆婆中了风。
前面三个哥哥姐姐嫁人的嫁人,成家的成家,长居同一个城池里的就只有在大户人家混饭吃的老大。
小四是剩下几个孩子里最大的。
老大凑的十两银子只支撑了一阵子,就花光了。
瞎婆婆一直坚持让所有的孩子念书识字,那年头,供养一个读书人,一年花费的银两不下五两。
大的白天上学堂,晚上回来教小的,这样一直循环往复,尽可能的省钱节约。
五两足够寻常百姓人家花费小半年了。
她央了老大送自己去他做工的那个大户人家为奴,凭着好姿色,好绣活以及识文断字,卖了五两的高价。
老大刚刚娶媳妇,花了一大笔彩礼。
十两银子也是挤出来的,加上小四的五两,总共十五两银子。
十五两银子,只续了瞎婆婆半年的命。
那一年,小六刚刚十岁。
瞎婆婆死后,剩余三个孩子的生活费,学习费,都是老大和小四负担的。
每个月,小四都让老大带回来三两,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小四回来。
直到小六十四岁那年,老大带回了小四。
带回了小四的尸体。
后来他们才知道,为了养活院子里的孩子们,小四成了大户人家少爷的小妾。
几天前,少奶奶不小心流产,小四请安时没有自称贱妾,被心情不好的少奶奶关进柴房,饿了三天,滴水未进。
终究还是熬不过,去了。
少奶奶随口吩咐下人将小四扔去乱葬岗。
少爷则感叹了两天就好像不记得小四这个人了,依旧和少奶奶过着日子,又抬了一房美妾。
老大不忍心,悄悄跟着,将小四的尸首从乱葬岗带了回来。
她至今记得,当时那种浑身上下透着刺骨的寒意,四肢无力的感觉,是如此的绝望和悲伤。
一个小小的小城富户,便是如此的草菅人命。
更遑论这天底下水最深最浑的皇宫了。
一个不慎,只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晏非聆并不打算去改变平喜和画眉的习惯。
如果让她们习惯了没大没小,在自己跟前尚好,出了殿门,怕是凶多吉少。
晏非聆指导小膳房的厨娘做了几道宫外的小食,让平喜和画眉拿食盒装好,踩着饭点去了孟昭仪住的正殿。
此时孟昭仪听贴身宫女乐心汇报了自家女儿的行动,正在调的香怎么也调不下去了。
索性来到桌旁坐着,翘首等着宝贝女儿亲手做的饭菜。
是的,在孟昭仪眼里,自家女儿哪怕只是进了个厨房,端出来的饭菜就是女儿亲手做的。
晏非聆进门的瞬间,就被眼前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给吓了一跳。
“沅沅!快点快点,娘亲的肚子好饿呀。”孟昭仪一双明明该是魅色天成的桃花眸,偏偏闪烁着格外纯净明媚的色彩。
声音清脆娇嫩,仿若十六七岁的少女。
圆圆!
晏非聆脚步一顿,这是什么梗
小名吗?
难道这具身体小时候圆嘟嘟的,所以叫圆圆吗?
嗯,貌似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这厢晏非聆在走神,那边孟昭仪已经一把搂过自家女儿娇娇软软的身体,打量着桌上的饭食。
这是……
“娘亲知道,这是槐花香饼,牛乳羹,凉拌小黄瓜,煎馒头,小馄饨,葱花蛋饼。”孟昭仪轻轻松松的就认出了所有的菜品,让晏非聆有些诧异。
不过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这些娘亲还没进宫前曾吃过不少,至今还记得京城里有个胡杨胡同,里面一对老夫妇开的叫杨记小店的小馆子,小馄饨和鸡丝冷淘可是两大招牌,一顿饭不过十文就能吃得肚皮鼓鼓的呢。”孟昭仪面露怀缅之色,尝了口小馄饨,“皮擀的薄韧,不过馅却比不得杨记小店的鲜香多汁。”
晏非聆眸子眨了眨,听闻孟昭仪来自民间,娘家在这宫里不过寒门小户,但在民间,却也算富足之家了,偶尔也能有个闲钱出门淘淘美食。
注:冷淘即冷面,古称冷淘
冷淘面早在唐宋时代就已很流行,杜甫有一首《槐叶冷淘》,就写到了食冷面的感受,诗中有“经齿冷于雪”的句子。又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宋代两京的食肆上还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等出售,丝鸡淘即是鸡丝冷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