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吐鲁番游记(吐峪沟)(1/2)
我们俩人接着就往“中国第一土庄”所在地——吐峪沟骑行。
吐峪沟,虽然位于鄯善县境内,但从吐鲁番去那里还是比较近的,离吐鲁番市约55公里。自古以来各种文化在这里面交融,给吐峪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越是神秘的地方人们就越容易向往,必须去一趟,我们要去解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里面都有一些什么内容。
吐峪沟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古村落和麻扎四部分组成。
骑行到吐峪沟大峡谷。吐峪沟大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古村落村口,全长八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八百三十二米。早先当地人将吐峪沟大峡谷称为“走不通的小山沟”。直到一九九二年,修了一条简易公路“连心路”,才结束了大峡谷走不通的历史。
我们站在这纵系峡谷西岸山腰的“连心路”一个最高点,往峡谷里望过去。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只见山道蜿蜒,谷深千尺,谷底苏巴什河潺潺流过,芳草如茵,远望群山起伏,重峦叠嶂,令人不由得心胸浩然,心旷神怡。
往远望去,远处狭长的峡谷中的自然景观,雄壮奇美。峡谷对岸悬崖峭壁,有的象挺着胸的巨人,有的象扭着腰的仙女,有的象戳破青天的宝剑,有的更象漫空飞舞的赤龙。
再往近处看过去,峡谷中山峰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淋,被风雨雕刻成各种有趣的姿态。有的像飘洒的仙女,有的像持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猿猴,有的更像脱缰的野马。
站在高处一眼就能看到,因风雨长年剥落,而露出山体内原有的火焰山的赤红,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有的岩石的边上长有几棵老树,树根盘生在岩石的缝隙中,正在从那里吸取着养分。这些老树摇曳在这峭壁上,像是在给人们展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更给那光秃的山岩峭壁增添了几分风韵。
我们站的最高峰脚下,周围还有几十座小山崖从峡谷深处半腰凸起。看着那小山崖,像一群抓耳腮的小猴,风趣可爱。真是,每座山崖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转过身来,看到有一片绿色,还有居住的人在移动,移动的那人身着红色衣裙,在绿色草地与褐色山崖的陪衬下,那红色格外鲜艳。
绿草地,褐山崖,红衣裙,还有半山腰的赤色丝带,浑然绘成了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我们俩看到马路边上有一道缺口,可以下到谷底。我们将自行车推到一棵树旁边放倒,将两辆自行车与树锁到一起。从路旁的缺口往下攀岩下行。峡谷山崖虽然都是黄粘土,但坚固无比,手抓到黄粘土上安全踏实。往下攀岩下行时,看着身旁那裸露的岩壁峭石,有的露出火焰山峡谷的赤红,像证明自己是火焰山的一份子,也有的渐变成古铜色,像证实自己是独特的,有的山崖冒出一些绿色植物。赤红、古铜色与绿色植物互为映衬,显的分外壮美。
下到峡谷底部,到苏巴什河河边,河水混浊的发着红褐色。红褐色的苏巴什河,像一条大蟒蛇从峡谷最低部川流而过,水流急速而散乱。从水流速和水宽度判断,河水不深。对岸峡谷底部已被苏巴什河河水凿出一道斜切面,凿出的高度,刚好够我们避过落石,从悬崖地下安全行走。老公大跨三步,跑到河对岸,我紧跟步伐。我们俩成功跳水过河。
从峡谷河道底部往上望去,山崖上的石头不但奇而且险,有的石头悬在半空中,像是在薄薄的墙上悬着似的,仿佛微风一吹就摇晃落下来。它们正在对着我们诡异的笑着,使我毛骨悚然。再望望天空,天空像是一线天,就如同灰中透蓝的丝带在蔚蓝的天空中随风飘荡。我们开始走在狭长的河道中,凹凸不平的河道被水冲的宽窄不同,有一部分路段像是羊肠小道,只够一人侧身前进。
我们俩在峡谷底部逆苏巴什河水流方向狂奔,狂奔到一片开阔的地段。旷阔地段的对面,耸立着一排排整齐的山洞,仔细一看发现是在山崖上凿出来的山洞。原来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的吐峪沟千佛洞就在对岸。往回走,回来还是原路返回,回到下来的位置,继续攀岩往上。
找到去千佛洞的正规路,继续骑行。
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有1700多年历史。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在吐峪沟沟口两旁的高山峭壁上,虽然大部分洞窟已塌毁,但还有8个洞窟存有部分清晰的壁画。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1957年新疆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吐峪沟千佛洞在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 450年)达到最繁荣的时期。是高昌王国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