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红夷大炮(1/2)
红夷大炮已经被夹起来,随手朝前方释放了三发。
轰轰轰,三声炮响,显然没炸到神盛京,却在盛京前炸的尘土飞扬,无数盛京的百姓从睡梦中醒来,充满了恐惧,瑟瑟发抖。
这种现象多少年没有发生了,难道盛京不安全了嘛!
而城外的莽古尔泰则双眼充满愤怒的火焰,自己出城,袁崇焕据战,还敢火炮示威,不过区区几门火炮还对他造不成威胁,只不过是扫落了他面子而已。
而且他找五门火炮队他们造不成威胁,更不要说对盛京了。
因为宁远一战,他们八旗兵吃够了红夷大炮的苦头,是以知道它们的最大射程好有效距离。
前者是指火炮所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抛射弹丸的距离,一般情况下,炮膛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接近45度(暂时不考虑空气阻力);后者是指火炮在保持足够的杀伤力和命中精度的时候所能达到的距离。
当时宁远一战,努尔哈赤最初离城池5里扎营,攻击失败后退后五里再扎营,于是认为五里加五里就是十里,从而认为红夷大炮的射程就是十里。
而努尔哈赤发现攻宁远无法得手后移营到龙宫寺,并一次为根基,进攻觉华岛龙宫寺离宁远城的距离就是5里,可见在见识过红夷大炮的威力之后,他仍然认为5里是一个安全距离,超出了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
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的眼里五里是一个安全的距离,过了五里之后,炮弹虽然能打过来,却没有什么效果。
因为当时明朝可以使用的炮弹是一种实心球形炮弹。
实心炮弹的杀伤威力大,粘着死,碰着亡。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他的其有效的杀伤面积不过区区可怜的184厘米x90厘米,
这是根据骑兵从地面到头顶按照220厘米来算,宽度按90厘米来算,炮弹落地的角度按照50度,距离超过500米来算的。
所以这个时候只有某个骑兵特别倒霉进入到这个区域内才能被杀伤。
但是一个炮弹的造价何其昂贵,可不是这样的用法,只有在500米以内利用实心球形炮弹巨大的动能在敌人的行列中“杀出一条血路”才是这类武器最大的价值。
为了尽可能的增大杀伤效果,炮手一般会沿着对角线的方向炮击敌人的行列。
据宁远一战,上述两边的人都有描述:高速飞行的铅球迎着密密麻麻队列冲过去,那完全就是一条血胡同啊,一串过去就是能带走几十个人的生命,无论八旗兵穿多厚的盔甲都无济于事更何况山沟里出来的女真人毫无防备,八旗军三魂七魄都被轰掉一半,明熹宗特封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就这样红夷大炮跟满人正式的见面了。
每一个贝勒都对红夷大炮的优缺点了解的清清楚楚,因为从那一战开始,努尔哈赤包括后来的皇太极铁了心要和大明来一场炮战,都暗暗的广罗造炮人才,利用归顺的汉族炮手组织炮兵。
而现在莽古尔泰距离城外三里处列阵,而袁崇焕则距离莽古尔泰七八里里的距离,火炮仅仅是能毁坏一些居住在城外的居民。
可那些不是莽古尔泰担忧的,因为稍有些身份地位的都住在城内,无论是汉奸或者是汉奸的家属,还是女真、蒙古等居民。
七八里的距离,在莽古尔泰眼里一个冲锋就到了,大约两三分钟。而在这个时间内,骑手最多能只能发射一次炮弹,五门大炮只能造成少量的伤害。
因为整个装填过程相当繁琐困难,首先需要把火炮竖立起来反复调整角度,对于重达千斤的火炮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然后装填火药,在火药的上方安放木质的隔板,最后在隔板上面放置弹丸,弹丸之间需要填充泥土,小心压实后才能准备击发。
而且每轮火炮发射炮弹是有次数限制的,按照12小时不超过90发的频率,也就是正常来说每8分钟发射一发,才是对火炮最好的保养。
当然战时管不了那么多,但是光是装填火药,根据对面密集的骑兵调整角度也得费用一些时间。
思想前后,莽古尔泰顿时下定了决心,不能任由袁崇焕如此示威,顿时说道“既然他们不想迎战,那我们就冲寨”。
浩浩荡荡的一万骑兵犹如噬人的旋风一般风驰电掣般而去。
“大人,他们冲过来了!大约有一万骑兵!”前线的探子回报。
袁崇焕目光陡转,五门火炮再次发射,给与莽古尔泰集中的骑兵冲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但是相对于一万骑兵来说,无疑于是毛毛雨,火炮太笨拙了,看着几个炮兵急急忙忙的调转角度,袁崇焕转瞬之间下了心思。
是时候再给这个常胜将军莽古尔泰一丝教训了,让他们知道知道,你爹都不行,你更不行。
袁崇焕的关宁军也随着袁崇焕冲出。
这一战才是真正的骑兵对垒,袁崇焕自傲的认为自己调教的关宁军是天下第一军。
眨眼之间,两道洪流都交叉的撞击在一起。
袁崇焕和莽古尔泰遥遥对视一眼,心有默契都没有和对方交手,而是转瞬迎上进击而来的骑兵,借此以试对方的身手。
急剧的蹄声再起,十多骑箭矢般围到袁崇焕的身边,随后左右各两骑当先出手,交叉般朝袁崇焕合拢过去。
这些契丹人从少在马背上长大,人人骑术精湛,在马背上打架更是如鱼得水,眼下是要从马背上擒人,这也是他们的好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