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削藩(1/2)
众所周知,王在晋一直是主张退守山海关的,跟孙承宗是政见上的死对头,皇帝此时召见他,意味着什么不难猜测。
其实,朝廷内部关于放弃宁锦防线的话语从来没有停过,有人曾经上书说过:“在边境陈兵十数万,费饷银七八百万而不战,自古以来,从未有也!”
说实话,如果想要恢复辽东,控制住从锦州到山海关的辽西走廊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明朝现在的情况无力进攻,只能防守,如此一来,消耗那么多资源,来守这个价值已经大大不如从前的防线,就变得意义不大了。
就在众位大臣交头接耳之际,却听得王承恩高唱一声,道:“皇上驾到!”
六部九卿内阁大佬全都闭上了嘴,然后齐刷刷地跪到,叩头道:“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不得不说,当皇帝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崇祯嘴角微微一翘,笑道:“众爱卿平身吧。”随后,径直坐在了御座上。
“谢皇上。”众大臣又高声唱了一句,便缓缓地站了起来。
王承恩手抱拂尘,脸上笑出了一朵菊花,道:“诸位大人,有何事启奏啊?”
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班来,手捧奏折说道:“启奏陛下,兵部右侍郎总督五省军务洪承畴上奏说,西北之地流寇的气焰嚣张,已经有十四五万之众,而且还有骑兵,配有双马和战甲,十分难以对付,官军能用的不到三万,请皇上发兵支援。”
洪承畴昨天已经换了职务,虽然任命状还没有发下去,但是也不影响别人这么称呼他。
当下就有小太监将奏折接了过来,崇祯皱着眉头还没有说话,却见户部尚书毕自严也站出班来,向崇祯作了一揖,道:“西北今年又是大旱,赤地千里,百姓衣不蔽体,陕西巡抚请求减免当地的赋税,共计……”
“好了。”崇祯不待毕自严说完,便挥手打断他说道:“西北民变严重,灾荒严重,剿贼需要钱,赈灾也需要钱,说来说去,都是钱的事。你们说说,太祖时期,国家草创,每年收到的税赋尚能达到三千万石,为何到了朕这一代,土地没有减少,赋税却只能收到一千六百多万石了?”
“这……”所有人面面相觑,其实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占了地之后,想尽各种办法偷税漏税,这就导致了国家的税赋连年减少。
但是,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一般人都不会说,只有毕自严例外。一方面,他是户部尚书,税赋问题是他的分内之事,另一方面,毕自严是个很尽职的人,自从他就任户部尚书之后,为了维持明朝越来越庞大的财政支出,一直在大力清查偷税漏税,为此得罪了不好豪强,真可谓是帝国的忠臣良将。
毕自严向崇祯作了一揖,说道:“回陛下,这都是豪强兼并土地然后又偷税漏税的结果。然而这个弊端已经持续了两百年,非一朝一夕所能清除。”
“说的不错。”崇祯淡淡地点了点头,眼中随即又冒出一丝精光来,说道:“这就是天下大乱,国家贫弱的根本。然而治本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现在国家连年用兵,哪里都需要钱,朕想要先治标,找一类养尊处优的人来要钱。”
堂下的大臣被惊了一下,皇上所说的那一类人到底是谁,难不成又要肃贪了?
肃贪运动都不知道搞了多少次了,能赚多少钱?大明朝立国到今日,谁人不贪?难道只是文官贪吗?那些专门抓贪官的厂卫头头哪个又干净了?
别人不说,单说王承恩就很有钱,在场的诸位一二品的大员,哪个没有孝敬过他?把人逼急了,就把他们咬出来,到时候谁都落不着好。
正在堂下诸位大人暗暗盘算之际,却听得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缓缓地说道:“太祖立国之初,考虑到朝廷孤弱,便分封诸子为王,希望他们能建立藩屏,拱卫国家。靖难之役之后,藩王虽然不再掌握兵权,但是祖制并没有因此而废除。国家厚养宗室二百余年,如今内忧外患,朝廷缺饷,正是他们遵从祖制,报效朝廷之际。朕意:从明年起,各宗室及外戚的俸禄减二成发放,另外,全国各地的三十一位亲王,除了朕新封的永王、定王之外,其余二十九位亲王各依照祖制,出银十万两来助饷,不得有误!”
如今朝廷的窟窿太大,必须要赚快钱来弥补,崇祯皇帝也曾想过发抄家财,但是六部也好,厂卫也罢,里面养的都是一样的贪官。那些文官武将平日里没有少给厂卫头头们孝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是穿一条裤子的人,真要是办起来,肯定会互相包庇。否则把文官逼急了,将他们咬出来,他们也会很被动。
所以说,不要以为依靠太监建立厂卫就万事大吉了,太监里面的好鸟也不多。网上流传的京城被攻破之后,几千名太监纷纷殉国根本没有依据。
事实上,崇祯所信任的那些大太监们,比如王承恩、方正化、高起潜、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杜勋、卢惟宁、王梦弼、牛文柄、杨茂林、李宗先、张泽民等等等等,除了前两位自杀和战死之外,剩下的全都投降了。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太监中投降的又有多少人?
也就崇祯皇帝的历史比较小白,只知道王承恩跟着殉国了,其他人的结局没有记住,不知道他们是死了还是跑了,亦或者是投降了,要不然他们一个个地现在都下地狱去了。
太监虽然没有家人,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