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章(1/2)
自古天下翻覆,不出外敌侵扰则必有内奸阋墙。
元叉诬杀元怿,正是最严重的一种内祸——外戚乱政。
说起外戚乱政,在北魏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是这两任皇帝时才生起的事端,若放在高祖以前,是万万没有的。
因为北魏后宫一向有个近乎残忍的“子贵母死”惯例:若是儿子被立为太子,母妃就要被赐死。
外戚的厉害,是早在道武帝开国时就亲身体历过的,从部落争雄到建国称帝,道武帝登位借助了多少母后及舅族的支持,就有多少后怕。为了稳住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他不仅以武力先后遣散了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祖母族慕容部等大部落,统一了代北,还最终逼死自己的母后贺兰太后,又赐死了太子的母后刘皇后。
随后,北魏的诸任皇帝都不忘祖训,毕恭毕敬地履行着这项规制。也正因此,后宫的女人闻孕色变,个个惶恐不安,纷纷祈求自己生个公主,皇族子嗣自此长年零落。
到了先帝宣武时,两任皇后各诞一子,均早夭。宣武十六岁继位,直到二十六岁,后宫仍无儿子可立。
当年宫中盛传,是高皇后设计加害了于皇后母子,又亲手掐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以此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后位与高氏一族的光耀。在高皇后的把持之下,不少妃嫔久处深宫,却一生都未承幸,宣武因此连女儿也寥寥无几。
终是一个尼姑,改变了这一切。
宣武帝早年南攻南梁夺取益州,北镇柔然战退百里,曾为北魏河山版图打下不少疆土。一个如此尚武的君王,却被个讲佛的尼姑训入了佛道。
这尼姑姓胡,宣武初年便因佛理精深,入宫授法。南征北伐后的先帝,偶然一次听到她讲佛法,便万分着迷,不止对胡姓尼姑大加提携,还广召僧侣,在宫中亲自开坛讲经、辩明义旨。
僧尼的地位在北魏一下子高昂起来,他们往来宫殿、与帝胄们坐而论道。一本僧人们撰写的《内起居》,上记皇帝讲经的盛况,下述王公的衣纹鞋色,足以言明当时僧侣们出入内宫有多恣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不止皇宫内院,官员百姓们也纷纷投佛。宣武时,北魏各州郡的佛寺,在鼎盛期达到了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之众,僧尼更是不计其数。后朝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在是未曾体历北朝亦有如此佛法昌隆之景况。
可这姓胡的尼姑,引先帝入了佛门,却志不止此。除了佛法,她还尤擅讲些各地奇闻,每每用种种古怪趣事引出些佛理来,让先帝听得欲罢不能。
这天,尼姑说起一位女子。
“那小丫头落了地,竟生得极美,接生婆子们都只顾上瞧她的小脸去了,那精疲力竭的产妇,却看见房里红光盈盈。她撑命叫来夫君,可这做大官的夫君也从没见过如此异事。后来,一个姓赵的术士经过,夫妇两个向他请教吉凶,赵术士听完直是大喜,忙向这家道贺:大吉兆也!红光照生,是大贵之表,为天地母、生天地主!这夫妇俩也喜不自胜,愈发珍视这颗掌上明珠,教她诗书不说,还让她习武,真真长成一个文武兼资的大美人。”
宣武听得入了迷:“真有这样女子吗?”
尼姑恭谨一揖:“贫尼怎敢诓骗陛下,此女如今年方二八,方圆百里闻名,是临泾老幼皆知的美人。”
宣武帝焦急追问:“是哪家女子?可有婚配?”
“回陛下,此女正是贫尼俗世中胞兄之女,其父是司徒胡国珍,尚未婚配。”
宣武大喜过望,立刻赏了尼姑,让把她的侄女接进宫里来。
如此,胡氏被姑姑提携做了世妇,初入宫时,只是与姑姑一道,向宣武推传佛法。宣武也忌惮高皇后的善妒,虽则胡氏纤丽动人,却不曾轻易近身。
可胡氏比后宫众妃都要玲珑,她不只让先帝上了心,还乖巧地讨得了高皇后的喜欢。不出几月,便得了高后的特赦,准她在夜晚服侍先帝。
很快,胡氏有了身孕,高皇后并不恼怒,她乐得有人冒死生下太子,将来她仍做太后;若是生下公主,更撼动不了她的后位半分。况且,她谅胡氏没这个胆量,拿命产子。
宫中一众姐妹对胡氏好言相劝,即是诞下皇子,也不过是为高氏添福。可胡氏却很敢为:“天子岂可独无儿子?身为后妃,怎么能因惧怕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继香火呢?”
于是胡氏把孩子生了下来,果然是位皇子。
可宣武既入了佛门,胸中慈悲,又感念胡氏的心意,不只没有将她赐死,还一路晋封为贵嫔。太子元诩继位后,尊胡氏为太妃,“子贵母死”的残忍惯例,一朝破了。
元诩六岁登基,实在年幼,而朝堂仍为高太后世家把持,胡氏于是发了狠,将高氏逼进瑶光寺出家为尼,灭了高家之势,自做了太后,提携胡家权贵,与清河王元怿一道亲揽万机。
“清河王当真死了吗?”已经被幽禁在嘉福殿一个月,胡太后还是冷冷地对着来人一遍又一遍地问。
“太后果然是老了,要下臣日复一日地回答同一个问题,”元叉按着佩剑站在那里,歪嘴笑道,“太后一向聪明,应该早就知道,我和元怿,不是他害我,就是我害他。只是你没想到,死的却是他吧?”
胡太后冷若冰霜的眼里闪过一道寒光:“你可别打错了算盘。纵然我已被软禁,可你害死了清河王,若是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