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2/3)
”的话,还是以偏远的广州府举例,因为官办报纸只有一份朝报,别无分店,且朝报只限于有资格的官员之间传阅,普通老百姓压根就看不到。可是,一来朝报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不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消息的及时发布。
要知道,地方官员都可都是如长颈鹿一样伸着脖子焦急等待着看各种动态呢,慢了怎么行?
慢上个一两天还好,能忍忍,要是慢上了五六天,那可就遭了大罪了,许多官员都得吃不香睡不着,暗地里瞎琢磨不可,实在要人命。
特别是在宋代广州虽然是许多人眼里的蛮荒之地,比不上汴梁洛阳繁华,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会,官员们固然要了解中央的时事动态,许多的中外商人也特别需要了解各种信息啊。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计划北上扬州或杭州贩卖一批珍贵的香料,临行前是不是很想知道那里的时局稳不稳,有没有发生水灾、旱灾、饥荒、土匪等。
如果两眼一抹黑,到了那里才发现当地正乱的一塌糊涂,百姓们吃都吃不饱,哪有钱买香料啊,产品根本没销路,还土匪横行,随时可能被抢,那可就哭都来不及咯。
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越是商业发达的地方,信息就越是值钱,这和许多大老板每天固定看新闻联播一个道理。
而恰巧宋代的广州城商业发达,朝廷动态、官员变更、皇帝诏书、灾情兵变,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拿来卖钱。
众所周知,只要是能赚钱的事情,就自然会有人去做,于是,宋代影响深远的“小报”就在广州城里粉墨登场了。
所以宋代“小报”的第一个催生婆,就是各地派驻京城的进奏官。
前文已经说了,官方发行的中央政府公报是要经过层层审核把关的,新闻的时效性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而广州城里的地方大员如果着急,就会托进奏官私下打探消息,当然,托人办事,总要“意思意思”嘛,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那时别说没有互联网了,连邮局都没有,进奏官受托打探到消息后,路迢迢,水长长,怎么传递回来呢?
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在那时,普通老百姓要想给外出经商或“打工”的家人写信,只能打听一下街坊四邻有没有人也去往同样的地方,托他顺便捎上,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但官员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朝廷顾念官员在外不易,允许他们的家信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于是,进奏官就把私下写成的“消息稿”伪装成书信的形式,通过驿站兵丁的传递,一程程送到岭南。
到了南宋时期,这样的做法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时候,官方的报纸还没上路呢,重要的消息就已经在地方上传开了。
这是地方大员们想早一点了解时事动态的办法,可以私下请进奏官帮帮忙,可如果是商人想要了解时事动态,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还是找“线人”啦!
因为在那时,商人做生意可不像现在,一个人也能单打独斗,在那时,几乎没人能离开行会,所以才有什么徽商,晋商等闻名遐迩的大商会。
而这些行会的首脑又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许多交道,找几个“线人”打探一下,不是什么难事。
官员私下知道的消息,打探起来相对困难,但官方报纸上的消息,要打探就容易多了,这其中自然也免不了要“意思意思”一下,至于这“意思”的代价,就要视打探的难度而定了。
而这打探消息要支付代价,打探来的消息,不仅对自己有用,也对别人有用,凡是有用的东西就值钱,那干吗不用它赚点钱,把打探的成本收回来呢?
再说了,线人也有自己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想挣点钱,于是,现代“报人”的先驱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把打探来的消息集合在一起,套用“朝报”的形式,直接编成了一张张报纸,这些报纸从采访(打探消息)、编写到发行,全都是由民间力量完成的,故而被历史学界认为是民间报纸的先驱。
不过,“小报”二字是后人的称呼,当时,它就挂着“朝报”这个响亮的名头,只不过是“山寨版”的而已。
虽说有一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但作为一种销售策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虽然是山寨版,可是随着“小报”的及时准确性远超官报,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到最后竟然渐渐的快要干死了正版,这可以说是盗版干死正版的第一先例了。
比如宋神宗熙宁二年,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言:“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印卖都市。”
由此,许多官员都看不下去了,开始猛烈抨击“小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抢了他们的生意。
可小报却依旧无动于衷,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禁止不了的,“小报”是越来越红火,甚至还出现了私人报社。
如《宋会要刑法志》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
“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