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纷乱(1/2)
对于邓公公带来的太后懿旨,吴三桂和洪承畴本能的选择相信,可在面对真假永历时,自然会联想到保宁城中顺治的真假,心中也同时生出了一个念头:如果懿旨是真的,可顺治却没有困在保宁城,那么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或者说是何人指使太后这样做,意欲何为?
人遇到惊疑不定的事情时,很容易会往最坏的方向想。
吴三桂和洪承畴现在就是这般,而顺治自己都无法想到,他微服来到保宁城,原本只因为有了春神的消息,结果却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事态正在往一种变幻莫测的方向发展。
洪承畴听到吴三桂的问话,沉思片刻后脸色渐渐沉了下去,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面露凛然的反问道:“平西王又是怎么样认为的?”
吴三桂早有判断,却是故作沉吟,说道:“皇上去了保宁本就令人感到惊奇,竟然还会遭到明军的围城,实在是匪夷所思之事,本王......”说到这里,他轻笑了一声,隐隐带着几分讥讽的意味。
洪承畴眼帘低垂,略显朦胧的眼神中却有锋芒闪烁,一字一顿道:“看来平西王认为皇上没有困在保宁城里。”
顺治不在保宁城,太后的懿旨却让吴三桂率军去救援,若是要解释的话,无非两种可能。
其一,太后的懿旨是顺治授意的,为的是试探吴三桂的忠心,吴三桂若是忠心,即使有千般困难,也会立刻率军去救,反之可能会找借口拖延,甚至把邓公公杀之灭口,只当没见到邓公公,邓公公死在冒险入城时的交战中,也是无可厚非的。
其二,顺治忌惮吴三桂手握重兵,却苦无削弱他的借口,因此故意借太后的懿旨把他调离昆明,而一旦吴三桂率军离开昆明,明军必然趁势占领,到时候顺治不承认懿旨之事,可把邓公公说成是明军奸细,假传懿旨,吴三桂疏忽被骗,从而可理所应当的治他一个失城之罪。
从最坏的方面来说,吴三桂已经站在一个岔路口上,无论他选择走哪条路,都注定不会是坦途,他内心完美的设想看来是难以达成了。
洪承畴轻声一叹,他的见识远在吴三桂之上,吴三桂能想到的,他亦能想到,而叹息不仅为吴三桂,也为他自己。
清廷时刻都在忌惮防范吴三桂,而洪承畴连被忌惮防范的资格都没有,表面上清廷十分倚仗洪承畴,可实际上他的地位根本比不上范文程等早期投靠建州女真的庸碌之辈,他在清廷眼中,终究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手下败将而已。
二人心中皆是无奈忧愁,洪承畴却十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思很快回到当前,缓缓说道:“懿旨不可违背,突围出城在所难免,不过在突围前,我们可以设法和多尼大军取得联系,把邓公公的懿旨转告给多尼,询问多尼的意思,日后万一邓公公真被当做替罪羊,也可让多尼承担一部分的罪责,而有了多尼当挡箭牌,顺治应该难以过多怪罪平西王你了。”
说话时,洪承畴不称呼皇上,直接叫顺治,可见心中对清廷已颇多怨恨,在吴三桂面前,他也无需像在朝廷上那般惺惺作态。
吴三桂点头道:“此法甚好,本王立刻派人去联系多尼。”说着,他冷哼一声道:“多尼大军离昆明并不远,却连一点驰援的动作都没有,声称是要防备贵州方向的蒙山军,简直就是把本王当成三岁小孩,蒙山军主力早就退回了新丰县,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对云南构成威胁,多尼呆在云贵边界防备个鬼吗?分明是想让明军和本王拼个两败俱伤!”
洪承畴没有作声,却是连连点头。
可事实上,二人错怪多尼了,他的大军之所以按兵不动,乃是因为多尼并不在军中,他得到了顺治的密旨,于是去处理了硕塞的反叛行为,后来便和顺治一样困在了保宁城中。
而在多尼离开大军时,反复嘱咐过留守将领在没有他的命令前,不能有任何行动,全军就地防御即可。
懿旨的事情就暂且这么解决,吴三桂又想到了退兵二十里的明军,还有那个真假不明的永历天子,神情不安道:“经略大人,明军退兵十有八九是想让我们突围,那他们只是想夺回昆明,还是有把我们骗出城在野外交战的想法?”
洪承畴沉思片刻,说道:“真假永历会怎么想,老夫难以揣测,可李定国是绝对不放轻易放过我们的,他放弃了今日攻城之良机,只能说明他看到了更绝佳的机会,而等到我军离开昆明的那一刻,说不定就是李定国图穷匕见之时。”
吴三桂缓缓点头道:“经略大人说的也正是本王所想,不过经略大人若是李定国,会用什么样的计谋攻击我们?”
洪承畴难得苦笑一声,说道:“在用兵上面,老夫远远不及李定国,猜不到他会用什么手段对付我军。”
吴三桂闻言并无失望之色,他也不指望洪承畴能看穿李定国的计谋,困惑不解之中,他的脸上反而有了振奋之色,说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明军退兵二十里在鬼望坡驻扎,我们可趁其敌立足未稳时出击,若依本王之见,今晚击之!”
洪承畴眉头微皱,低声道:“今晚击之,怕是有去无回!”
吴三桂一怔,忍不住问道:“为什么?”
洪承畴答道:“明军敢退,肯定有应对我军突然攻击的准备,更有可能他们希望我军去夜袭,而答应三日后再战也是为了起到迷惑的作用,明军当然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