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重回故地(1/2)
凌云终于回到了山海关,两三个月的时间,他觉得像是阔别了许久一样,在这里,他将要再次穿上征袍,为这个国家建功立业,肃净边陲。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他的称呼是凌游击,现在他回来了。他的全部称呼是,领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武渊阁学士,辽东巡抚,统领陕西军务总兵官。这一连串的官衔,有实职,也有级别待遇。最高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一个二品的官衔,大致相当于正部级。武渊阁学士,正三品的待遇,虽不是大学士,但也算是第一候补中央委员之类的官衔。辽东巡抚和陕西总兵官,这两个是实职,可谓是才兼文武。辽东巡抚,是辽东地区的最高兴致长官,可谓是上马管的是军,下马管的是民。本来,崇祯打算给他的官职是辽东经略,但是也顾虑着多尔衮这位辽东王的感受,所以只封为辽东巡抚,想来凌巡抚和多尔衮处的不错,
另外的职务是,统领陕西军务总兵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实缺,外加是一个让人比较郁闷的差事,如果仅仅是辽东巡抚的话,那么没关系,你就在辽东这待着,甚至,你就可以在山海关那一亩三分地待着就行,没人管你,也没有人不听话,这么长时间了,基本上凌云这个名字,在边疆都如雷贯耳了,内地差不多也比较了解。再加上他和刘鸿总兵的关系,还有与多尔衮这位辽东王的关系都比较铁,所以比较妥。
但是凌云似乎和史书上另外一位大爷的命运比较类似,那位大爷在历史上,也就是在清朝人张廷玉所编纂的《明史》中,所最为推崇的一个人物,“恢复固非所能,然使专任之,犹足以封慎固守!”,明月兄说,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这个人的名字,叫孙承宗。据说,明史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单独给他列传记。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完全信任他,把权力交给他的话,恢复原来的土地这事未必一定能,但是,固守现在的土地,是可以做到的,是没问题的。这的确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的隐藏意义就是说,如果此人一直在位的话,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端着清朝的饭碗,顶着文字狱的高压,写出这样的文字,最终还让清廷统治者无话可说,只能由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评价是相当客观的,是无可挑剔的,是任谁也说不出什么的。世间再无孙承宗,之前的章节中我已经忘记了我有没有介绍过这个人,他的名字,应该以不朽二字命名。
其实说吧,孙承宗的命和凌云一样,用四个字概括,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去哪里,从来不跟组织上面讲条件。不过,此刻孙承宗还正在自己的高阳老家数星星呢。而凌云,就要披上铠甲,走上第一线了。
山海关这座城池,是他来到大明的第一站,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结识了许多的人,有的自己爱过,有的自己恨过,有的人,跟自己出生入死,有的人,却成为了自己的刀下鬼,这一切都似乎太过于真实的在自己的眼前呈现着,自己无法去认真的想那一幕幕的事情。真想快点过去了快点过去。
时间容不得他多想了,钦差的仪仗已经到达山海关前。凌云坐在轿子里,前后左右各有五个持刀的校尉护卫着,二品的仪仗,虎头牌,金瓜银钺,肃静回避的虎头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各个头衔。最前面的两面牌子上写着,钦差提督陕西军务总兵官凌。另一面写着,都御史武渊阁学士赐尚方宝剑。
威风凛凛已到极致了。山海关总兵官刘鸿,带领着手下千户以上的官员,迎接钦差大人。当凌云的钦差队伍到达辕门的时候,刘鸿早已经候在那里了,凌云不愿意在自己的老上级面前摆什么钦差的谱。可是钦差就是钦差,带着任务的钦差代表的是皇帝,他只能把这个架子端起来,要知道他自己也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可不想让别人就这个破事参奏上一本。
当然现在是用人之际,崇祯绝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是仗要是打完了呢,会不会秋后算账,这实在是个不好说的事情,不好说的事情,就不要去冒险。崇祯是个多疑的人,史书是这么写的,虽然因为太监诬告而杀袁崇焕的问题似乎是有意抹黑,但是十几年换五十多个阁员的事情还是有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样的标准似乎是不太适合崇祯同志。保险起见啊。
眼看到了辕门了,凌云从轿子里面出来,径直的向刘鸿走去。刘鸿赶紧跪下磕头,然后身后哗啦啦的跪倒了一大片,刘鸿带着属官们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起身,对着凌云说,“臣刘鸿,率山海关大小将佐,恭请圣安!”,凌云站在上首,答应一声,“圣躬安。”这意思,就是刘鸿问,皇上好不好,给皇上磕头。凌云作为钦差大臣,代天子受礼,回答,“皇上很好!”。
答完这句话,凌云就恢复了本来的身份了,他赶紧抢前一步,给刘鸿行大礼,“末将凌云大礼参拜!”。刘鸿明白,凌云现在无论是官衔还是身份地位,都远远的超出了自己,自己怎么能接受他的这个大礼呢。赶紧动手相搀,“凌大人,使不得,使不得啊。大人如今乃是天使,受命督军四方。我等皆奉命听从调用,焉敢承受!”。
凌云正色答道,:“我自从军,就在大人的麾下,多蒙大人提拨,数月之间,由一名小小的火头军骤升为四品游击,没有大人,哪有凌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