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杀的好(1/2)
宗教之所以兴盛,一定程度上,他代表了民众的需求,民意所至,宗教所兴。
乱世将佛教吹到了风口浪尖,佛教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道教有心让天下乱起来,却因此失了先机。
因此在东南,这片富饶到能够左右国家局势的地方,圣僧四年播种迎来了第一次收获。
这一点是道教所不能允许的,但不论是湖广战事还是巴蜀吐蕃,都钳制着李家,因此势力在东南的李家便渐渐失去了对这片土地的绝对控制。
以至于在大大小小的商号结盟之后,和平已经成为东南一带的主流风向,他们找到的精神信仰便是佛教,因为提出这一号召的正是一名佛教高僧。
这一缓慢的整合是在六月初开始的,当时是建安局势危急,有心人意识到,如果控制住建安,便控制住了半个东南。
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人外调雇军,有人大肆赈灾,有人组织本地商会,有读书人也抱成团,然而最后拔得头筹的,却是佛教。
建安是个好地方,交通要道,是时有一批白马寺僧众南下,因战乱滞留建安,又有一批北上赴教的老僧,双方在建安聚头,相互了解到东南形式,了解到,和平或许才是东南人真正的心理诉求。
于是在数百僧众行动起来,仅仅一周的时间,建安便已经达成了和平的目标,在这时众人才知道,自南而北的这支僧人自泉州而来,已经将和平理念洒向各地,应者如潮。
自此东南形式有了稳定下来的可能,但真正的和平的那天,却还有很久很久。
对于佛教教众来讲,这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这是佛教两千年以来第一次参与到世俗事物中来,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东南一向是天下的风向标,安东南者安天下,道教这一次牵头主事的,是李家,东南更是李家的根基。
然而当外线战事倾尽李家全力,东南之事,便只能放一放。
另一边,拥有赵勾支持的佛教如虎添翼,任何反对的声音都在暗处被清洗,佛教乘风破浪,赵勾保驾护航,于是在泉州这片李家势力薄弱的土地开始,一路向北,从五月初到六月底,两个月间,整个东南的形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
不断的有部队从东南撤出,涌向安徽,涌向京畿,涌向湖广,涌向南疆。
有大军,就有匪患,乱世中,匪患更加严重,东南富庶,人文开化,因此催生了更多的错综复杂的势力,他们密密麻麻的左右联系,勾心斗角也罢,和衷共济也罢,他们吵闹熙攘着,走过衢州,走过信安郡,走过信安县,然后烧杀抢掠,将罪名冠给莫须有的匪徒,一路向西,去汇入李登科的六万洪流。
经常会有这样的场面,一个村寨,可能一天迎来四五批官兵,他们的说辞都是一致的,要缉拿前方逃窜的流军,要求百姓劳军。
不劳军者,从协犯论罪。
有些村子实在拿不出东西,于是在漫天大火里,被作为叛军杀害。
然后被人搁下左耳与右手拇指,作为斩首敌寇的认证,一只左耳能换一两银子,这东西,金贵着呢。
一方地域的和平必然代表着其它地方要承受更多人的贪欲。
于是在那些东南以外的地方,在东南将士奔赴全国各地支援的路上,抢掠烧杀的画面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
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间,是一个国家需要安定下来,必须承受的阵痛。
只是这阵痛真的公平吗?是了,案板之肉,何来公平。
这样的背景里,王质他们躲在山里,算是逃过一劫,但周边的村子便没有那么幸运。
王质已经见过数个烟火狼藉的村子,妇孺的哭喊,老人的沙哑哀嚎。
然而他什么也做不了,自己可以杀一批,但一天就会来四五批,自己一出手,就意味着自己那十余条性命的暴露,也便意味着,自己将失去阿妹,二叔刚刚和王寡妇有了进展,想必也是舍不得的,因此,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他愤怒自己的不作为,脸上都火辣辣的,却在见证过太多次之后变得麻木。
每只军队都有随行的赵勾碟子,有专业的碟子,自己一旦出手,便不可能逃离他们的视线。
这样的日子重复着,约莫又是一个月吧,那些军队自东往西,又自西往东。
不管是精神抖擞还是狼狈不堪,他们都不忘扫荡村镇,就连信安郡也难逃一劫,一个空荡的村子,却依旧被付之一炬。
在军士们的嘟囔与抱怨里,王质大概知道了现在的局势,兵部尚书李登科哗变,杀掉了前来支援的东南军队万余人,之后率众向着李道一投降,双方合流,共击吐蕃。
而同时他又派出一只大概万余人的狼兵,追杀所有前往洞庭湖支援的东南部队,理由不详,但放到一个投降了李道一的兵部尚书身上,一切便都解释的通了。
士兵们一口一个叛军,从而彰显自己的正义以及对李登科的不齿。
当王质得知这一切,心底只默默念叨了三个字:“杀的好。”
他对启元皇帝有些失望,对佛教也很失望,对赵勾更加失望。
他相信,如果不是启元皇帝的不作为,如果不是佛教的装聋作哑,那就是赵勾在装死。
他们三者,只要有一方沉默,东南军士的滥杀无辜以及冒充军功便会继续泛滥与猖獗。
而这则会激起李登科的愤怒,彻底将他推向李道一。
王质有些失望,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