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两件插曲(2/2)
这车子也摔不坏了。”再看受伤那同学,咿咿呀呀难受得一直捂着腰。疼成那样也没忘记骂两句:“日他妈。疼死我了。快拿打火机看看吧。这一大片子咋会这么火辣辣疼呀。”
凑过去的连忙拨着打火机看——奶奶的。那么长,那么宽,红艳艳一道。妈呀。里边疼不疼?里边疼就麻烦了。里边不疼?里边不疼就好。哎呀。有人惊叫:“你妈刚给你买的绒衣也给扯坏了。”
这时再看车手幸灾乐祸的,还是不停瞎叨叨:“让你们跳,你们都不跳。你们真要跳下去,我只要一磨身,单脚落地,两手顺势一举,就把单车举起来,单车也就摔不坏。就他妈的没人跳,真跳也就摔不住你们了。”
说这样话的,自然平时都是能牙利齿的家伙;摔住受伤的平时就是嘴笨舌拙,到这时也只会说:“说是你妈那xx,在你怀里坐着,让他妈谁跳?你他妈不跳,我还能从你怀里跳出去了?你要是跳下去,我不是也跟着跳下去了?”一时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对了。
这事儿过后,想想也可怕:这是车把蹭一下,把麦地插个坑。这要是车把戳一下,那岂不要了命?
孩子们呀,孩子们,别以为乾坤郎朗,一帆风顺。看去安然无恙,随时都有要命的可能。要命的事情多着呢,你们还小,你们哪里知道?
这是打了败仗。不再去接张永东,往回走。轮流抬车。太沉,抬不了多远就得歇歇。最后有人提议把这坏单车放到好单车上,两边人扶着:这样就省劲儿些。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回到沟里已是大半夜。张永东回不回来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抓紧时间修好这自行车。新良大队街里有修车的。第二天把坏单车拖到新良大队街里,花了三块多钱,换了前叉,捏了车圈。受伤那同学只是蹭烂些腰上的表皮,内脏没有问题,撕扯坏了一件绒衣,挂坏了一件外衣,其别都没问题。过后大家都后怕,都说,这事儿会在心里记上一辈子。这就是刚下乡那时候办过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说来让人脸红。当年不知道那是犯罪,不知道那是耻辱,不知道所办那些事情又给关心知青的人带来了多大麻烦,自己还以为自己是英雄。既然是说知青,那就说全面,好赖都说,这难说出口的事情也要说,就这也未必能慰藉关心知青的那些好干部。
那是李庆林给***写信以后,知青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市里派出到农村管理知青的干部,一个公社也就两三个。张永东他们公社是一个央企的厂团高官到公社兼职副书记,还有一个船舶研究所的工程师,姓张,是工作组成员。他们都有知识分子那种认真劲儿,对知青处处关心,真是特好。
国家重视知青工作,那是实打实来真的,没文件传达,没有标语口号的什么宣传材料。直接拨款给知青盖房,装电灯,没再发生过克扣知青粮食的事情。知青不读书不看报的,多数知青并不知道,只想着还跟以前一样,没人管,依然我行我素,该干什么干什么。结帮回城,结帮回乡,一二十个毛头小伙厮跟着,其中有人多句嘴,想不到的事情就出现了。
那是西瓜快熟的时候,一帮知青从公社西南那山上火车站下了车。散散慢慢,一路走来。有人说,不下山,朝东走不远,有块西瓜地。那瓜地西瓜那么大个,应该能吃了。咱们闲着没事儿,何不到那里买两个西瓜尝尝鲜呢。
于是这人带路,溜溜达达也就到了地头。打眼一看,呵,真是的,满地都是滚圆那么大个的西瓜。那就去庵子里,跟看瓜的说,买一个,尝鲜么,也就不说多少钱了。
庵子里没有人。一张带枕头的竹凉床,几个马扎小凳,还有一张小桌。小桌上放着一把薄薄弯弯的老式西瓜刀。此时汪幸运早已归顺到本学校知青队伍里来了。到庵子里拿起那把西瓜刀,呼呼抡两下,说:“这还有西瓜刀,买了西瓜也不用手劈了。”
此时的知青已不再是刚下乡时那么没规矩。也都知道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买一个西瓜,买个西瓜值不了几个钱,这钱他们还能花得起。只是看瓜人不在这里,也总不能不跟人家打招呼就去摘人家西瓜吧。
大等不见人,小等不见人。有人就耐不住性子,满地转悠着去挑那个儿大,熟透能吃的西瓜,单等着看瓜人来,钱一拔,摘下来杀开就吃。
哪知待那看瓜人到来,三五句话不投机,居然让这群知青惹出犯众怒的事端来。
究竟惹出了啥事情?今天天晚了,为着今晚还有好心情,明天接着说吧。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