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裂隙(1/2)
洞内的地面还算平坦,只有些许的凹凸不平,走起来感觉不太明显,应该是常年被水流冲刷而成的,洞顶和两侧的岩壁就显得不那么平滑了,看不出有人工开凿的痕迹。这样的洞穴想来也不太可能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当年就算有一些工匠从那个奇怪的工程里逃到这边,也没有能力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凿出这么一个地方逃生,看来这个地方只能是大自然的造化,如果真的能从这里逃出去,也只能说是上天的眷顾。
这洞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往里走了一小段之后就开始出现坡度,不过还算平缓,沿着缓坡又走了一段之后就来到尽头处。那是一处比洞穴的前段稍显宽阔的地方,整个地面呈一个浅浅的凹坑状,里头还有一些积水,同时也散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块,小的都没在积水下,大块的也各有不一,略小的只有人的脑袋那么大,最大的则有一张桌子那么大,凌乱地散落在凹坑里。
凹坑上方的高度要远高于来时洞穴的洞顶,用手电光照去,现上头几十米的地方也是被巨大的岩石挡住了。凹坑的四周除他们一行人来时的方向是空的以外,其余的地方都是笔直陡峭的岩壁,只不过这些岩壁并不是完全密闭的,而是有几道裂隙一直向上延伸,其中最大的足有两三人的宽度,水似乎是通过这些山体裂隙从上方流下来的。
他们用手电往裂隙上方照了照,现里面并非是一条裂缝笔直向上,而是弯曲地向山体里延伸,光凭站在底下观察根本看不出里面的结构。对于眼前的情形,他们全都心里有数,但还是站在凹坑里踌躇了一阵,希望这几道山体裂隙并不是唯一的向上通道,直到现岩壁上有一些已经非常模糊的刻画,根本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却足以肯定当年逃出来的那些工匠应该也是经由这里向上逃生的。
他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从目前的位置到达海面的垂直距离至少有四千米左右,其高度相当于在以青藏高原的海拔为起点,足以攀登到珠穆拉玛峰的峰顶,且不论山体裂隙内的情形如何,在缺少有效攀登工具的情况下,就算都能顺利找到向上的道路,估计少则需要几天,多则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期间对于每个人的意志力和体能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打定主意后,众人便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了一阵,趁着带过来的鱼肉块还没有变质就先吃掉一些,并从凹坑的积水里把水喝足,再把鱼鳔里灌满水,虽然有些笨重,但还是尽量带上,用登山绳捆着,由几个强壮的男人轮流背着,在关键时刻,鱼鳔本身还可以用来当作食物。
他们选择了最宽的一条裂隙开始向上爬,起初的一段几乎都是垂直向上,但宽度却刚好可以让人的四肢撑在两边的岩壁上一点一点向上爬。这样的方式对于训练有素的人来说难度并不大,可对于愣头青来说就不一定了,所以为了确保他的安全,他们只得把登山绳分成两截,短的用来捆装水的鱼鳔,长的还是用来把所有人都连在一起,就像之前攀爬冰柱一样。
过了这段垂直的裂隙之后,裂隙的走向开始趋于平缓,朝着横向延伸,他们稍事休息便继续前进。走了一段之后才渐渐地现,这山体裂隙并非像原先想像的那么简单,根本不是一条道直通上下,而是出现了若干个岔口,似乎每一个岔口的里面都有无限的延伸,给人的感觉俨然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山体裂隙网络,除了自上而下的水流以外,没有人能够顺利找出到底哪一条路才能够通到地面。
当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立刻停止了前进,因为他们知道仅凭这几个有限的人力,要想在这错综复杂的山体裂隙中靠徒步的探索来找出一条出路无疑是痴人说梦。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水的痕迹,希望能在某个地方找到一些积水,而这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这样就等于指明了方向。可事实上他们在附近出现的每一个岔口都找了一遍,虽没现有明显积水的地方,但地面和岩壁都有微微的潮湿,不知是因为之前水流过没有完全干掉,还是说这里本就是这么潮湿的。
众人又合计了一番,认为这里的山体裂隙网络这么复杂,若上方的水流下来,肯定不会只从某一道裂隙经过,流经的范围肯定不小,既然这附近一带都有潮湿的痕迹,却又无法判断出是水流因素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就权且当作是水流造成的,沿着这样的痕迹尽可能地朝上走总是没错的,如若遇到某些地方特别干燥的话倒是要更加注意一些。
真正在山体裂隙中穿行,现其规模要比原先想像的还要大上许多,有些地方犹如绵长的山体隧道,上下穿行倒也方便,有些地方则像是万丈深渊旁的一道仅一人宽的栈道,必须背贴着山壁一点一点地挪过去。好在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他们可以尽量避免去走这样危险的地方。
以这样的方式前进,所耗费的时间明显出了预期,几天之后,他们依然还在裂隙之中穿行,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离海面还有多远,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他们在一点一点地向上,由于山体裂隙交错的不规则,并不是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上下延伸的裂隙,有时候必须沿着横向裂隙走上好一阵子才找到,所以每向上一点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幸亏有光的萤石作为照明,不然光凭手电的话,早已是电源耗尽,一群人只得在这无尽黑暗的山体之中等待死亡。
一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