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混乱的攻势(1/2)
七月中旬童贯率军离开江南进入淮南东路,在此地接收了徐世松的军队,然后在八月初,开始向齐国南方发动进攻。
周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禁军一部和淮南东路军组成,编制上总兵力为八万人,对外宣称三十万,实际上是五万人。
中路军完全由禁军组成,编制上兵力为十万人,对外宣称四十万,实际上有八万人。
西路军是翁书平都督的淮南西路军,编制上有六万人,对外宣称三十万,实际上只有两万人。
不算民夫,周军实际兵力十五万,却对外宣称百万大军!
按照童贯制定的战斗计划,东路军顺着海岸线进攻,目标是通过赣榆直接进攻齐省青州府的莒州,这里是徐家老窝,祖坟所在地,童贯认为齐军一定不会轻易放弃。
中路军和西路军一起顺着运河进攻,在沛县附近分兵,中路军进攻藤县、邹县、兖州府,然后进入泉城府,攻打泰安,最终直取泉城。
西路军一直沿着运河前进,他们的目标是济宁、东平、东昌、临清。
童贯制定的计划极富进取心,似乎是想要一具占领整个齐省,把齐国的核心领土摧毁。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则完全相反……。
周军的这次行动并未得到政事堂的一致支持,这实际上是隆道皇帝认为机会难得,强令童贯出击的。
作为一介宦官,又是当初主和派最后的余孽,童贯别无选择,只能服从皇帝的命令出击。
但是没有文官的配合,他手下大军的后勤成了个要命的问题。
出击部队再虚数,好歹也有实打实的十五万大军,每天所需要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要把这些粮草运到前线部队手中,还需要大量民夫提供运输支持。
但若是动员大量民夫,又需要更多粮草供养民夫。
何况,没有政事堂宰执们的一致支持,周军是无法找到足够多的民夫的——地方官根本就不会支持你,若是强行拉夫,那童贯基本就是要自绝与大周了。
他不敢,也不能让手下部队强行拉夫,哪怕隆道皇帝支持他也不行。
没有民夫就等于没法从江南本土得到粮草支持,那么童贯为什么还敢发动进攻?他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吗?
他当然知道,毕竟他已经多次指挥大军行动,这种最起码的常识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不过在出兵的时候,他其实并不太担心军粮问题的。
因为淮南东西两路距离齐省并不遥远,而且翁书平鼓动皇帝时曾经说过,这两地经过五年多的开拓,各有公私田产三百五十万亩以上,合计七百万亩,大军行进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当地就食。
进入齐国后……那是敌国,军粮可以靠抢。
而且民夫问题等到了齐国境内就能迎刃而解,在江南,没有政事堂的支持当然不能强行拉夫,但在齐国就不用顾忌这些问题了。
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高瞻远瞩”,翁书平还得意洋洋的宣称,8月份发起进攻,可以依靠淮南东西两路的存粮支持一个月时间,到了9月,齐国的粮食开始收割,正好拿来充当大周的军粮。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当时,翁书平在隆道皇帝和童贯面前如此自豪的侃侃而谈:
“如此我军必胜!”
“必胜不敢说。”当时童贯很无奈的低声说道:“能平平安安把大军带回来就算胜利。”
童贯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大规模军事行动完全指望因粮完全可以说是荒谬。
但还是那个道理,翁书平给出了一个看似能够解决军粮问题的方案,童贯作为宦官和余孽,是没有资格反对的。
他唯一能阻止这次军事行动的办法就是以死抗争,然而他不想拿自己的命去换十五万大军的安慰,那就只能带着大军去执行这个不靠谱的战争计划。
出发的时候,童贯就曾经悄悄的嘱咐东路军和中路军的主要军官(专门避开了翁书平负责的西路军)们道:
“定的计划是朝着泉城去的,但千万别当真,咱们打不下泉城,能打下几座边境上的城市,对管家有个交代就成了,千万别上头,若是把自己陷进去就全完了!”
童贯自认为对大周是绝对忠诚的,他很清楚,从前两上来说大周或许很富裕,但从军事上来说,大周其实只有目前这一套家当。
若是一把全赔进去,童贯可不觉得齐国会给官家更多时间再购置这样一支军队。
……
童贯知道此战肯定不会顺利,但他没想到居然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而且都是大麻烦。
他知道翁书平那个到了齐国抢粮食的计划根本不靠谱,结果大军在淮南就出现了粮食危机。
淮南东西两路确实有大量田地,数量上甚至比翁书平预测的还要多得多,童贯自己考察了一下,他估计仅仅淮南东路就有至少四百万亩以上。
这足以可见徐世松对屯田的重视。
然而,这对周军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随着徐世松下野,没有人护着淮南东路的将兵,江南来的豪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超过两百万亩田地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在大周,有功名的士绅是有免税名额的!
也就是说,童贯没有在淮南两路直接征收军粮的资格!他想要粮食,就只能拿钱买!
童贯气的跳脚,然而他依旧毫无办法,只能伸手跟朝廷要钱购买粮食。
结果士绅趁机抬高粮价,童贯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