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第1127章 帝国的遗产(1/2)
“苏俄正在崩溃!”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报纸都用类似的报道加以报道,在短短的四个月间,总兵力不过只有50万人的中俄联合部队占领了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近两千万苏俄民众,但这却不是证明其正在崩溃的数字,真正证明其崩溃的数字却是“歼灭敌军12。573万人,俘虏27。65万人,敌军主动投诚45。12万”,这三个数字实际上才是最关键的数字,战死者不足被俘者之半,主动投诚者远超两者总和。
这一系列的数字,对于国人而言,无疑是在证明了一个现实——苏俄已经崩溃,而业已打响的,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三百万人的乌法保卫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苏俄的最后一战”,每一个人都明白,乌法战役一但失败,苏俄将会成为历史。
曾几何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曾把视线投向苏俄,人们关注苏俄,不仅仅是因为其成功带来的吸引力和联苏制日的现实需要,甚至一些人将其视为精神归宿和价值取向。甚至于人们将其视为理想国,视为“人间天堂”。
不过在日军进攻西伯利亚,随着中日“合拍”的记录电影的播放,人们看到了那个“人间天堂”的血海,所谓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不过只是虚假的,从不存在的,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对苏俄依然心怀好感。
在四个月前,当中俄联军向中亚发起“预防”性进攻的时候,国内有许多报纸、学者为苏俄鸣不平,甚至称这是“华北当局为帝国主义列强者所收买之铁证”,一时间华北当局为从人所指,面对这一情况,中央选择了沉默,可现在,胜利的消息却不断的传来了,面对中俄联军,尤其是那支在开战时兵力不到十万,现在越迅速膨胀到六十万人的“俄罗斯解放军”,那些人不禁想问,苏俄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他的元帅、他的将军根本就不愿意为保卫他而战斗呢?
不过外界的争论并不是影响华北或者南京的政府运作,事实上,对于苏俄的崩溃,南京许多政府要员甚至是乐见其成的。
虹桥路20号,这是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所在,从民21年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至今,委员会早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至少是南中国的重工业主管部门,十一年来,数以千计的厂矿在资源委员会主导下兴建,而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以及化学等基本重工业领域。
在民27年后,借助外国投资,资源委员会兴建的十司十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南中国的重工业核心,而在美国租借法案的帮助下以及数亿美元的直接工业贷款的支持下,过去的两年间,十大公司、十大工厂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经济形势的好转、工业力量的增强,资源委员会在国家重工业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使得其在政府内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量,尤其是其厂矿每年可以向国家上缴十数亿元利润,更是令其时常处于南京的政府旋窝中。而主持委员会的翁文灏、钱文昌等人的一举一动,更是引人关注。
清晨八点资源委员会那栋五楼的办公室内,中外专家学者们和过去一样,开始进行着规划、讨论,以制定明年中国的重工业计划,对于在重工业领域实施统制管理的南京而言,这是每年必须进行的任务。
讨论的结果无非是新增加几个重点项目或是几个重点项目的进度,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宜,尽管南京制定有“工业三年计划”,但那些计划却都是灵活的,都是需要及时调整的,就像原定的皖中工业区建设,制定计划之初,是试图利用两淮丰富的煤提供充足的动力,但随着丹江口水电站的建成,他们不得不重建计划,进一步扩建鄂北工业区,以利用丹江口提供的数十亿千瓦的廉价水电。
不过今天作为秘书长的翁文灏并没有前往钢铁科、动力科、机电科、矿产科或化学科等十多个科室中的那一个,而是呆在他的那间办公室中,坐在他面前的钱昌照,这位副秘书长,刚刚返回南京,准确的来说,刚刚从中亚返回南京。
“……工业东迁是苏俄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成立的疏散委员会,到1941年下半年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4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中部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整个东迁过程中,铁路共运输工业设备240万个车皮,运送职工1500多万人,而现在,这些工业企业中的70设于中亚,而其中的65则位于目前的联军控制区内……”
钱昌照一边做着讲解,一边将他的准备好的文件,递给翁文灏,他之所以前往中亚,是为资源委员会了解前苏俄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不过相比于派往东北的调查组,作为副秘书长的他亲自率领由近两百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中亚对前苏企业加以调查。
“在那里,我们发现,苏联工厂的机械设备,进口欧美者占总设备量的45,其大都是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晚期生产,性能先进且状态优良,至于苏制设备,亦大都为仿制欧美先进设备,数量众多且状态较新,其大都为30年代生产。根据目前的统计,位于控制区内的金属加工机床总数超过45万台,而冶金设备总产能超过1200万吨,可以说,仅于中亚缴获的设备,便使得华北的工业力量倍增!”
钱昌照的言语中带着一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