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第743章 基石(1/2)
清晨时分,几辆客车驶进占地达17平方公里的北方钢铁邯郸分公司,在二十六年,北方钢铁是北方公司第一批进行整合的企业,将汉阳、邯郸两家中国最大亦是最现代化的钢铁公司整合为一家公司,从而确保了北方钢铁对中国钢铁业的垄断地位,而相比于汉阳公司,邯郸公司的设备无疑更为先进,规模亦大于汉阳。
此时正值换班时,厂区内数以万计的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在工厂内平整的道路边,排着队等待着登上通勤电车回家,尽管上车的人数众多,但却依是一副秩序井然之状。
“自觉排队!”
做为参观者一员的周树人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依然还是会有些感叹,只有来到邯彰,才会发现这里同国内其它地方的不同,作为一名作者,多年来他一直在文字中指责国人的劣根性,试图通过文字改变国人的面貌、剔除国人身上的劣根性。
尽管在去年的战争中,中国人不再是麻木的看客,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魂魄都被战争唤醒了,无论是胜是负,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或胜利或战死,但这并不妨碍国民素质上的低下。
“建设新国民!”
这个口号提了许多年,但又有什么地方完成了这一“建设呢?”
或许,只有这里了,从前年战争爆发后,周树人和家人一同来到邯彰,他便在这里目睹了这里与他地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排队,他发现邯彰人在生活中自觉地排队、特别守规矩的习惯,都既要归于数年如一日的民团训练,又要归于无处不在教育,而在它地实施的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新生活运动只不过是流于表面,但在这里却付之于行动“廉耻论”,更是列入小学和扫盲教育之中。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教育归教育,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监督,除去通过司法手段对那些不能遵守“国民礼节范令”的国民进行诸如义务劳动、惩以罚金等手段加以惩罚外,报纸上总会对做民众指明道姓的加以公布,从而激其羞耻之心,因此,他们特别怕出丑,特别害怕自己的出丑行为被人笑话,这样他们都不敢轻易违背“国民礼节范令”。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育的普及、强制的措施才有了现在邯彰的“文明”,而现在,这种“文明”正在向华北三省扩散着,邯彰式的“新生活运动”正在一点点的改变着三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教育,而在教育未成之前,正如同邯彰之初那般——依靠暴力维持。
周树人就曾在报纸上看到,在诸如火车站票房等之类需要排队的地方,总会有一名军警手持藤棍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藤棍“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如此一来,各地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同时对于大街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者则客于重罚,前者除去罚金之外,更是于公众面前实施羞人之至的笞刑,随后又需要穿着黄马夹清扫街巷或其它市政服务,尽管和许多文人学者一样,周树人也曾在报纸上刊文指责“待同胞宛若敌寇,行以苛法、施以暴令!”,但与此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不过只是短短半年,整个华北的社会风气、城市环境无不是随之一变,而在这种变化中,国民的心态亦同样受到改变。
“或许,这正是欲求文明之结果必须承受之阵痛吧!”
想到管明棠的辩称,尽管并不完全赞同,但邯彰的现实面貌,却又是周树人等人所无法忽视的,无论外界如何指责,他们都无法否认,在一定程度上邯彰确实完成了“国民性”的改造,正像他们出外时,总会把“我们邯彰……”挂在嘴边,那种骄傲并不仅仅只是建立在这里的工厂与经济上,这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就足以令他们如此骄傲——每天洗澡,衣服勤洗勤换,不穿有异味的衣服上班。住所必须保持干净整洁,特别是厨房、卫生间。扔垃圾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随地扔垃圾被视为“没有教养”。
“教养……”
念叨着这两个字,周树人想到自己在初抵邯彰时的遭遇,在出站时随地的一口痰,这一很平常习惯,却被警察训斥为“没教养”,甚至说“真担心你们这些没教养的家伙,会把邯彰带坏了!”,而在警察向他开罚单时,并勒令他清除地上的痰污时,他能感受到周围投来那种轻蔑,甚至鄙夷之色,甚至于连辩解的勇气都没提不起来。
羞耻!
从未被人如此指责的周树人在被如此指责而愤怒的同时,前所未有的羞耻之心于心间萦绕着,……
“树人,在想什么?”
身边的声音打断了周树人的思绪,将他的视线从那些自觉排队的工人身上收回,回头看着坐在身边许寿裳,他是自己少有的几个好友之一。
“没什么,你看……”
手指着那些排队的工人,周树人的神色中带着些感叹。
“一夜劳动之后,每个人的工装上依然很干净,真的非常难得!”
“是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刚劳动了一夜!”
在感叹之余,参观的汽车停在了一片大型车间前,待汽车停稳后,来自国内文学界的数十名文人学者,便下了汽车,随着介绍职员朝着车间走去。
大型炼铁高炉喷吐着红烟,炼钢车间散发着灼烈的高温,一炉炉铁水、钢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