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又是一年寒冬到(1/2)
深秋时间,夜风吹过,赵鼎身上泛起了一阵阵冷意。
此刻宫门已闭,但前朝文渊阁的一处书房内则还有着灯火,天上,疏密不定星星闪烁着光芒。
书房面积不大,整个文渊阁的面积都很小,赵鼎隐约见到灯光里几个人正执笔伏在桌上。
宇文虚中的确正在撰写着文稿,手边放着一份文书,却是赵构亲手抄录的一些数据。其他两人则在摆弄着算筹,手边放着笔和纸张。
“……自入交州,向武黄氏、莫氏大小已有七战,战死者总计七百余人,余有千三百人,奉议杨氏土兵千五百人,只剩千人……,其中已有怨声暴起,难以驱使,臣心甚恐。……”
赵鼎走进书房,先拿起文书来看,看到这里,目光禁不住一跳,余下字迹一目十行,大略一扫,皆是广南土兵死伤计数。直看向最后,乃是皇帝朱笔御批:“卿做得很好,何罪之有?岭南诸土州为国效力,有功无罪,理当重赏。告之他们,交州打完就可解甲,钦此!”
赵构没想过现在就改土归流,加之,荆楚还未能得到彻底的开发,这时候远轮不到拿广南土官开刀。如此,对他们就只能诱之以厚利,羁縻安抚之。
赵鼎认得上面的笔记,不管是奏文还是批文,都出自官家手笔。知道这当中怕还有一些事儿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可他也不好奇。身为臣子,想要去知道一些君王并不想叫臣子知道的事情,这不是为臣之道。
作为秘书监,拟写封赏旨意,他们只需要知道一个朝政大方针就可以了。
而官家并没追求一举竟全功,并没有急于求成,对广南土官依旧施以安抚,这个大方针是正确的!
赵鼎这时候也已经提笔伏在了桌案上,拟写旨意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固然有那种才华横溢之辈,当场拟文,都能叫人赞不绝口。但宇文虚中与赵鼎全都不是!他们这只是个初稿。等到天亮,宫门开了后,秘书监的人马就能到齐,里头有的是才华横溢之人。
而且这封赏的人物颇多,每家功勋又都有不同,赏赐自然也有不同。二人还要照着朝廷规矩一一清算出个结果,再配合着土官们家势和他们原有的官职,给那些出头的土官及其子嗣对碟下菜。
可不能真的一视同仁!
广南西路自古便聚居着壮、侗、苗、瑶等少民族。李唐时期,就在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壮人居住的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封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依靠他们管辖广大的地域。赵宋初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凡五十余所。推其长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对当地壮族土酋分别授予“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等官职,颁发证书和官印,令其“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至今百七十年中,赵宋在广南西路设置的羁縻州、县、峒,邕州境内就计有60多个,庆远府境内16个,钦州境内7个。
这些个土官世族们,又彼此间联姻结仇,关系复杂。
秘书监想要对碟下菜,必须先把土官们彼此间的关系给理顺了。
那本来就是土知州了,你不可能因为他们打下一个洞,就再赏他们家一个土知州。
而人家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峒主,现在立下大功劳来,提到土知县不也顺理成章?但这个小峒主要是某一大家族的分支,那朝廷必然就宁肯多付之财货,也不会扩他的权柄。
何况那边还有一些缩在家里不出头的土官,这相互对比着,就又有了一个加减分了……
总之,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清晨一觉醒来,赵构先在后苑里转了圈,秋风即下,白露寒霜,晨起真的是有些冷意了。
又是一年寒冬到啊。
已经有了丰富经验的赵构知道,用不多久,地方上就该有难民涌起了。虽然他坐了天下,于民休息,按道理地方百姓的日子要比先前好过许多许多。
但中原太大了,免不了就有水了、旱啦的生起,再要有些三灾五病的,叫一小农之家破产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么?
这就跟洞庭湖上的水寇是一个道理。
刘韐还就在荆南呢,谁个不知道开垦司的规矩,去了就能分田地?可有的人不还是走上了绝路?
天下那么大,亿万芸芸众生,那总有倒霉之人。
只是这难民一事,最好还是就地解决。不要出州府,横竖后者手中也握着不少钱粮。
不过中原的难民只是一个小头,赵构有信心在几年后渐渐削平难民。因为大气候在,他实施的治国方针在,那天底下的老百姓就必然会愈发富裕,老百姓中的穷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何况这些难民生出来一波就少了一波,因为他们会被官府送去垦田种地,过新的生活。
保不准啊,他的那一目标在他‘驭龙宾天’的时候就能实现呢。
可对于北方大草原上的一个个游牧部落言,消除贫困,让他们跟中原有三年之储的百姓们一样能无惧天灾,这一过程中步伐却是很慢很慢。
最大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后者居无定所。就算塞北与中原开启了无阻碍的牛羊牲畜互贸,开启了羊毛羊绒之交易,但收益更大的还是距离阴山一线最近的那些部落。
短短三两年的时间里,那些个部落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裕了起来。但是在草原深处,不少部族的情况却根本没啥大的变化。
他们才是朝廷冬季赈济灾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