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将军之乡(1/2)
玉米的问世,或许对于当下的人们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武定国来说,无异于一颗仙丹妙药。试问,饱受饥荒困扰的华北大地,还有什么比得上一颗良种来的有作用呢?北方年年都要饿死人,有了玉米,虽然说不至于没有人饿死,但是也能少饿死不少人了。
得益于玉米的高产,一家五口人,假设种一亩地,全部种小麦的话,一年一收,总共得粮食也不过是三百斤。其中除去交税一斗,大约三十斤左右,余下的粮食也就270斤。我们再来算算,一年五口人要吃多少粮食呢?假设五口人有老有小,平均每人每餐吃半斤,一天两餐,所以一天就要五斤麦子。再乘以一个三百六十五天,我的天,五口人一年得吃1825斤麦子,一亩地只能够三分之一。这算起来,至少五口之家得种六亩地才能够吃。
然而北方人多地少,人口较为密集,有些人家恐怕连土地都没有,是租别人的田来种。可想而知这粮食的压力有多么大了。如果是种了玉米,那就不同了,产量至少翻倍,而且劳动量减少一半。也就代表说,家里面的人手还可以节约出来,开垦更多田,或者去做工挣钱。
这样一来,粮食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平常的农家,一年到头也能吃饱饭了。而,相比之下,南方的老百姓要好过一点,首先水稻的亩产比小麦高,然后,水稻一年可以两熟。因此,南方百姓比北方百姓要富裕一些。
武定国大方的收购了一些玉米,而大部分,武定国用自己的权势,要求徐州粮站的官员们,收购了给他存着,他有大用。
“武大人,冒昧的问一句,您要这些……额,苞米,是打算来做啥?”
“这个怎么说呢……额,你知道我在苗疆弄的红薯吗?这个苞米就是和红薯一样能大量填饱肚子的玩意儿,懂了吗?”
“啊!是这样啊!那我赶紧收购!我的天,是和红薯一样的祥瑞啊!”
经过武定国这么一点醒,收购粮食的官员立刻有点坐不住了。赶紧收购了这些玉米,武定国估摸着他要不了多久就会去给徐州的知府汇报这件事。武定国说出来的话还是有点含金量的,想到这里,武定国还是打算提醒一下这个官员,让他们别着急种。这种玉米有专门的培育方法的,不能盲目的去种。武定国甚至还拿了自己的实验举例子,他种了三年玉米,都没能种出来。
收购粮食官员听了之后,后怕的点了点头,感觉捧在手里的玉米都变得有点沉甸甸的了。哎哟喂,这个不起眼的苞米疙瘩,居然这么难伺候,武侯爷都没种出来?那我可得小心点,保存好了,等武侯爷弄到了方法,我就赶紧推广开来。
武定国的随从换取了一些粮食之后,也来提醒武定国该出发了。武定国这刚要走,那些运粮食的老乡们就问了一句:
“武侯爷这是要北上吗?去哪?我们送您一程。”
“我去临沂。”
“哎嘿,感情好,我们就是住临沂那一片的,同路同路。”
武定国本来还想问他们住在哪里的,这样一来,他结束了鲁国公的下葬之后,就可以去找玉米的改良者了。这下倒好,原来是顺路的人,一举两得。
有了这些山东汉子们的加入,武定国他们的行程明显快了不少。这些汉子们一听说武定国运送的是鲁国公的遗骸,他们个个肃然起敬。按照他们的话说,鲁国公就是他们那边走出去的好汉!家乡人提起他,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这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们那边就是因为出了鲁国公,很多人都跟着鲁国公南征北战,因此朝廷里面,或者说凯旋军里面,有不少人是他们那边的呢!
得,感情武定国遇上了将军之乡的亲人们,这下子关系更加亲近了。而且这些山东汉子们很明显是有把子力气的,他们抢过了抬棺的任务,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比武定国这群南方人要快很多。
得益于有熟悉的人,武定国一行人走了近道,五天的时间,就到达了临沂城。这下子,轮到武定国他的随从开始展现舞台的时候了。一个个从自己的包袱里面拿出了准备好的旗帜,国公遗骸归乡,自然是要风风光光的。
武定国也穿上了侯爷服侍,骑上了马。面对前来迎接的大小官员们,武定国十分熟练的走了过场。
总算是到了目的地了。武定国松了一口气,这一路辗转几千里,真不是一个好差事。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最后一步下葬才是最关键的。
好在,武定国之前已经派人提前很久过来寻找风水宝穴了,倒是不需要额外的费心寻找。
火化,下葬,锣鼓喧天。
因为鲁国公的身份,他的一部分骨灰是要送回京城的皇陵进行安葬的,所以武定国到了这里才敢火化鲁国公。唉,这操蛋的古代习俗,到头来还是要火化,白走这么远,脱裤子放屁嘛!
武定国也就只敢在心里这么骂骂咧咧的,毕竟这是古代,武定国还不敢这么公然的冒天下之大不韪。
等火烧完了,收集好骨灰,武定国分出一部分交给了等候多时的皇宫太监,然后把剩下的骨灰,安放到了准备好的墓碑里面。这里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相信爷爷长眠于此,也会觉得安宁。他老人家一辈子征战,到老了,终于是有了一个可以安心睡觉的地方了。
下葬的这一天,来了很多吊唁的人,武定国一个都不认识。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些人其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