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水土不服(1/2)
曹魏大军统帅夏侯惇旧伤复发,更与副帅曹仁多有不合,被魏王曹操一纸调令,离开了淮南战场,回到长安城休养。庐江城中的曹魏核心就只剩下戏志才和曹仁了。
在他们俩人的通力合作之下,庐江城经过一年的建设,已经变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已过不惑之年的戏志才,在岁月的摧残下身体渐渐的不行了。沉重的军务不断的折磨着他的精神。再加上杨修各种各样的佯动,更是把他推向了精力不济的深渊。
淮南地区湿热的气候,让水土不服的戏志才染上了重病,已经有好几个月无法下床行走了。孙权就位吴王的消息传到庐江之后,戏志才对于长安城中的决定感觉到难以理解。淮南均衡的局势随着楚国的削弱被人为的打破了。
楚军的难以为继,更是把曹魏大军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戏志才终于体会到了无可奈何的滋味——什么叫做独木难支。孙权称王对孙策和周瑜的铁壁组合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同时也让曹魏大军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这是典型的猪队友。
戏志才心急如焚,忙命人找来曹仁,商议对策。无论如何都要替二十万大军找到一条活路——留在淮南战场就是等死。
曹仁问:“戏大人,淮南有二十万曹魏大军,有三成的人水土不服,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淮南战场上的前线作战力量。还有就是兴汉军安风津舰队成立之后,对淮河的控制日益增强了。仅靠荆州方面翻山越岭转运的粮草物资,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大军所需,究竟应该如何拟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还请戏大人费心了?”
戏志才咳嗽了好一阵子,用过一碗温汤之后,才恢复了几分力气。才慢慢的开口跟曹仁讲解应对之策——根据最新情报显示,合肥城中的楚军已经秘密的撤退到了舒城和夹石一带。合肥只有一支偏师在掩人耳目。这足以证明了孙权称王严重的损害了楚军的前途。周瑜只能含恨退出合肥了。至于接下来会有什么举动,谁也不知道。
按理来说寿春方面也应该收到了同样的消息,只不过兴汉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动作。这样的局面,让戏志才没有办法判断杨修的谋划,也就谈不上见招拆招了。
长年累月的重病,已经消耗了戏志才的九成精力。淮南战场的二十万曹魏大军,更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他的胸口上。这是一场身体健康与智慧的综合较量。他与杨修比起来,没有一副好的身体,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看不见的较量,其实已经决定了淮南战场的最终结果。
戏志才说:“子孝将军,淮南的二十万曹魏大军,可是魏国三分之一的主力。楚军放弃合肥,在夹石和舒城一带观望。寿春方面肯定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我的体力难以为继,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抗杨修的算计。庐江是一座坚城,必须要牢牢的控制好。至于其他地方的部队,想办法撤到葛坡,甚至可以是宛城。离兴汉军远一点儿,杨修才可以察觉到周瑜的威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是没有死,那份杀伤力就不同凡响了。”
曹仁说:“戏大人,我们有八门金锁阵,用二十万大军防守淮南,兴汉军的兵力与咱们的曹魏大军相差无几。一旦双方在淮南展开大战,咱们就可以据城而守,肯定有机会重创兴汉军。”
戏志才摇了摇头,淮南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只有太平盛世,才能发挥中原粮仓的作用。要是战端一开,持续上年半载,农民无法种田了。这样一来,曹魏大军就会陷入无粮可食的绝境。淮河水运的断绝,让荆州方面的运粮队翻山越岭,不仅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杯水车薪,严重的拖累了淮南战场。
戏志才说:“楚军已经作壁上观,完全退出了淮南战场的角逐。兴汉军已经完成了战略储备,随时可以发起战略大决战。反倒是咱们曹魏大军,严重的依赖淮南本地的粮食。可是这仗一旦打起来,田地就没有办法耕种了。曹魏大军的处境就会更加的艰难。主力撤回葛坡,在庐江城留下五万大军就已经足够了。”
曹仁听了戏志才的计划,并没有当场做出决定。而是以淮南战场事关魏国的战略为借口,打算联名向魏王曹操请示。
魏王曹操听说戏志才病重,只能让司马懿赶往庐江,接替戏志才的职务。戏志才看到了魏王曹操的诏令之后,当场就急火攻心晕了过去。
曹仁命人把戏志才送出庐江城之后,就等着司马懿的新官到任三把火了。然而司马懿到了葛坡之后,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借口安风津舰队封锁淮河,大军无法渡河,以严厉的措词,让淮南的曹魏大军到葛坡大营运粮。
庐江城中的五万大军由曹仁亲自掌控,倒也没有被司马懿轻易的调动。然而分兵驻扎在平春,光州,固始和安丰的十五万曹魏大军,纷纷执行了葛坡大营司马懿的调度命令,不肯在淮南战场等死。
安风津舰队得到了杨修和邓当联合签署的军令之后,立即进行了相关的布置。对于撤回葛坡的曹魏大军大予理会。至于那些想要突破淮河防线进入淮南战场的曹魏大军主力,坚决予以打击,绝对不能手软。
双方默契的配合时间长达三个月,司马懿在葛坡集结了十万大军。庐江的曹仁也得到了葛坡方面的消息。有三万屯驻安丰的曹魏大军,不愿意执行司马懿的军令,居然跑到庐江投奔曹仁。
曹仁总算是明白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