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颠覆晚金》

TXT下书小说网(txtdown.cc)

首页 >> 颠覆晚金 () >> 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txtdown.cc/186729/

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1/2)

其实不光是真定府,整个蒙古控制区内都弥漫着反抗情绪,就如同已经烧沸的煮锅。而蒙古军队则像一只张开四肢努力的趴在锅盖上的青蛙,不顾皮肤焦烂的苦楚,努力的想把正在不断震动的盖子压下去,只求延长这个军事征服政权的寿命。

如果仅仅有内因的话,那蒙古军队镇压反抗者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在外部的所有战线上,所有的军队都投入到了与蒙古军队的作战当中。

山东方面,何志也放权给楼升指挥,步步为营的与蒙古军队进行激烈战斗,双方在朝城一线交锋激烈,太平军骑兵部队的进步让对手大吃一惊,而成批的优质步兵也让只有世侯步兵助阵的蒙古军队羡慕不已,感叹自己运气不佳,队友太差。

在稍微靠北的地方,严实在东庙之战后损失不小,但依旧觊觎着山东的土地,重兵集结在博州边界,与之相对阵的则是山东各节度使的兵马,这些镇防军战力虽然略输于正军,但与严实也能拼个旗鼓相当。严实对太平军算是比较了解的,知道镇防军实力不弱,转而开始观望,使得山东方面的压力大为减小。

而在河北西部,纥石烈志则对彰德府一带的蒙军展开进攻,这个性情暴烈的卢鼓椎率领军队连续疾行穿插,先后消灭了数百名蒙古士兵,并且驱赶收服了当地与蒙古人合作的土豪兵力,一时间境内肃清。但他这次用兵太急,部队不得不在彰德府暂时休整,而蒙古人则利用片刻的喘息之机重整军队,率军直抵彰德府城下,两军又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在纥石烈志西面,蒙古纲也和蒙军激战正酣,他的军队集中在太行山王屋山一线,并且越过山脉进攻北面的蒙古军队,让河东蒙军三面受敌,深感忧虑。

在河东盆地那里,郭仲元、完颜合达率领来自洛阳陕西等地的金军与敌方在霍州继续对峙,尽管金军已经萌生退意,但是各方面的战斗都打得如此热烈,让他们也重整信心,决定在此地留守。金军扎下数里营寨,并且严格的制定计划互相声援,绝对不犯完颜承裔当初的错误了。

而在他们西面,僧虔率军渡过黄河,进攻吕梁山各处隘口,驱逐了当地效忠蒙古人的土豪兵力,并且营救出了大量困守山头的义军,使得河东西北部的抗蒙形势一下子好转非常。觇骑甚至一度抵达了宁武关下面,使得河东蒙军开始担忧后路被切断,不得不又抽调兵力去防卫太原盆地大同盆地之间的山路隘口,本来不多的兵力又分去一部分,使得今年河东之战的成果几乎荡然无存。蒙古人本来想牢牢的占住太原,但眼下也不得不在当地征集民夫,准备拆毁太原城墙之后撤退。

他们的包围减弱了,也就给了张开等人以机会,平定州和石梯山依旧在继续坚守,并且形势日渐好转。

就连在山里面荒野求生拍到第四季的武仙也重新喘定一口气,在鹿头山一带安扎营寨,招纳流民,不过数日内就汇集了几千军马,叫嚣要打翻真定府。

真定固然不稳,而在真定南面,赞皇县的激战还在继续,木华黎亲自坐镇指挥,连续激战三十日,彭义斌军马三停折了一停,但剩下的人却依旧拼死不降。

这都是彭义斌十年转战积累的忠义精锐,自山东至淮南,自淮南至河北,始终生死相随,从未离弃,此时正是效命之际,人人皆义无反顾。

离赞皇县不算远的信安,冯达的军队也开始有组织的进行反攻,之前的策略收到奇效,在包围圈的外围,河北起义的声势重新扩大。

高俊派遣密使来到冯达这里,传递了高俊对张甫等人诚心效命的感激之情,并且正式将张甫等人纳入太平军的规划:冯达所带来的太平军本部一共编成了四个营,包括三个步兵营和王重瑾一个骑兵营,而张甫的队伍也编为三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营,梁左的队伍编为一个步兵营,王福的队伍编为两个步兵营和一个工兵营。

这样下来,太平军在河北信安根据地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个营,几乎与陕西根据地相当,虽然其中包含了大量收编改编的兵力,但同样政治可靠,而且战斗素质过硬。

冯达作为高俊非常看重的人,担任了河北军队的总指挥,而他的副手则是张甫和王福,三人各立一阵。

而在南面的开州一线,高俊属下的太平军将士们逐渐拓展了黄河北岸的那片小小无名地。但是,每一步路都是无穷无尽的血战,每天都有上百人阵亡在这片狭小又没什么特殊意义的土地上。

不少将领主张干脆趁夜渡河回去,别在这地方消耗宝贵的军兵生命了。

严肃的来说,这个意见是很有道理的,小地不过是黄河岔流地区最普通的一片河滩地而已,得到与失去都不能造成什么严重影响。但是,正是因为太平军在此渡河,所以蒙古人也集结重兵在这里围剿,这难道不是一个机会吗

此时的黄河正处于夏季涨水期,想要自如的活动非常困难,蒙古军队就算是撤退,也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渡口。如果能够抢先占领这些渡口,就可以对黄河与黄河岔流间地带的蒙古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高俊仔细研判的地图,小地之战的发展让他强烈的想起后世另一场著名的战役,德军在一处河畔的城市虚掷数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却导致了南线兵力的严重空虚。最后,被苏军在南北两翼侧面突破,完成包围,近14的机动兵力损失,几乎无可弥补。

状态提示: 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