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
别看沈心然传出去的这一节故事,仅仅只是一段三人的结义场景。
但是无论是这三人的出生背景,还是他们的目标与愿望,都与平民百姓的情况和所求,极度贴合。
这三人出身各有不同,有的出身草莽,有的被冤枉,有的郁郁不得志,都不是传统话本里面出身高贵的主角。
所以人物一出场,就赢得了听众的喜爱,无他,认同感。
只有同样属性的人,只有都是处在逆境环境里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人设的认同感。
之后,就是他们结义的目的:希望能够,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然后庇护家人,最后能够荡平乱世,共创一番,盛世之举。
能过上吃好穿好的生活,自然是目前老百姓第一要务,而若是真的过上了,能够再进一步,必然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升华。
不得不说,一开篇,从人物的设定上,从故事基调的奠基上,就完全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
所以当人们看到这三个大汉,在桃园里结义的时候,那一瞬间,心中是有归属感的,甚至隐隐有激动,非常的期待,很想看到,他们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故事?是真的能够让评论是共创一番盛世美景呢,还是会受到一些波折?本来茶余饭后,京城的百姓就没有太多的,休闲娱乐,以前那些老的掉牙的歌颂朝廷的话本已经看腻了,好不容易有一个这样吸引人,吊足人胃口,想要看下去的东西,自然是,立马成为了京城的焦点。
而季如玉,那个,千里共婵娟,美则美矣,仙则仙矣,歌声好听,曲调悠扬,可是那是黎民百姓能够享受的吗?
得手上有几个钱,能去起秦楼楚馆,或者是家里有佣人,有仆人成群,让他们给你表演,然而纵使是这样,歌舞这种东西,男人迟早会看腻,腻了就换新的花样,终究是新人代替旧人,有一定的时效性。
而经典流传的故事,能够走进人心的精彩故事,却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反倒因为时间的磨砺,更能证明他是能够永远流传的经典。
当然,沈心然这一个,梅兰竹轩三结义,能不能成为经典?是不是经典,现在还不敢说,只能有待时间来考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是前段时间掀起了仙气飘飘的,千里共婵娟歌舞之后,又一雅俗共享的娱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话本。
而且这里的话本,独指沈心然所出的,三国演义。
当然啦,沈心然可是早就把桃园三结义里面的桃园,换成了,梅兰竹轩。
而至于,这个话本的作者吗?却一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是谁。
初时,他是凭空出现在集市闹事的,后来,有人特意去注意的时候,这些话本就不在闹市茶馆出现了,反倒是在内宅传出来,而且不只是一个内宅,而是许多福邸的内宅,让有心之人根本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写的?
沈心然自然不可能让黄麻他们几个继续去传播,一开始无所谓,一开始这话本还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让黄麻几个去跑跑腿,传传东西,根本没人会注意到。
等到画本,传扬开来,就不行了,这个时候沈心然就改变了策略,把传播化本的任务,交给了,萧逸臣。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这正是考验他团队,能力的时候了。
萧逸臣也不负众望,本来他埋的棋子就比较深,也比较散,正适合做这种事情,把写好的,画本,随意塞进,某个内宅院落,多塞几份,总是会从这些,下人们的口中传出去,混淆了那些有心之人,想要打听之人的耳目,久而久之,打听不到是谁写的,自然也就没人会打听了。
反而重点回到了剧本上,故事上。
当然,沈心然也不敢通篇都写梅兰竹菊,这样的用意太刻意和明显,但是,他写这篇,话本,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前段时间写的那首咏梅诗的,重视,和关注。
果不其然,在三国演义推广开来之后,人们在等着那个神秘的作者更新的时候,重新回去品位,尤其是第一张梅兰竹轩结艺,那种结义之时的豪迈,那种壮阔的心境的描写,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还有,梅兰竹轩的环境,让人心之驰往,十分憧憬。
哪个男儿不想建功立业,不想做出一番事今天动地的大事。
尤其是,处在封建阶级,下层的人,被剥削,被压迫最厉害的人,心中的英雄梦,更加的,强烈。
怕本没有更新的时候,大家便品味这这个场景,把自己幻想进去,后来人们就发现,其实有一首诗很适合,配这个场景。
那就是前段时间出现在码头上,诗月阁公布的候选诗歌里面的一首咏梅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一首七言律诗,道尽了梅的孤傲,竹的清冷,在被百花抛起的寒冬,依旧挺立,而三结义的场景中,更是有大片大片雪中开放的红梅,以及清冷的竹林,而沈心然为了更贴近自己这首诗,把结义的时间改成了夜晚,刚好符合最后一句,不须檀板共金樽……三个志趣相投的人,在郁郁不得志的世道中,共抒心中的志望,他们没有金樽,先用大碗做尊,倒了满满的酒,让梅花和竹子,来见证,他们的结义之情。
于是乎,在人们没有想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