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科举考试(3)(1/2)
乡试的主考官为四人,其中各省的巡抚为第一主考官,负责最终的定夺,另外的三人分别是吏部、礼部各自抽调一人,要求是郎中或者是员外郎,都察院抽调一人,由四人全面负责乡试的事宜,至于应天府和顺天府,则是府尹大人为第一主考官。
乡试所有具体的组织工作,各省具体负责,但都察院抽调的主考官自始至终的参与,在出发之前,范景文和徐尔一召集了所有的抽调官员,提出来了严格的要求,第一不准吃请,不管是考生还是当地官员安排的宴请,一律都不准参与,第二不准与省里的学政有着太多的接触,不准与考生以及与考生有关的人员接触,第三要独立提出来见解,凡是发现有不合适的举措,要敢于说出来,必要的情况之下,可以直接禀报都察院。
吏部尚书鹿善继和礼部尚书周延儒也召集主考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是朝廷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要为朝廷招录官员的,绝对不能够疏忽。
大晋二年九月初五,各地的乡试开始进行,乡试依旧是三天时间。
这次因为放宽了限制,参与乡试的考生特别多,有关阅卷的事宜,也做出来了相应的调整,阅卷的人数增加了,时间也延长了,由原来的十天时间,延长到二十天的时间,主要增加了复查的程序,同时最终确定被录取的举人,需要四名主考官共同来进行商议,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各省的巡抚。
乍看这样的安排,给予了巡抚极大的权力,其实这是皇上和朝廷仔细考虑之后的安排,巡抚掌握本省的情况。对于本省的俊杰,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求他们来把关本省的乡试,他们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保证本省的俊杰之士,都能够被录取。要知道被录取的举人,还要到京城去参加更为严格的会试,若是本省在会试之后,考不中几个贡士,那巡抚就丢丑了,传出去名声也不好,故而将这样的重担压倒巡抚的身上,巡抚肯定是要考虑清楚的。
凡事有利有弊,只能够从最有利的角度出发做出来选择。
朝廷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组建了督察组,范景文全面负责督查的事宜,徐尔一、鹿善继、周延儒等人,都是督察组的成员,在乡试期间,督察组组成了很多的小组,奔赴各地进行督查,看看是不是会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出现。
乡试的结果很不错。主要是考生很是满意。
其实考生对于自身的能力,包括他人的能力。是有着一些基本认识的,谁的学识高,谁的能力强,他们基本知道,这次乡试的结果下来,那些能力强和学识高的考生。基本都被录取了,这就充分说明了,乡试是非常公正的。
考生不知道的是,各省的巡抚,应天府和顺天府的府尹。也采取了非同一般的办法,从各地的学府之中抽调了不少人,参与到阅卷的工作,而且巡抚的身边还有一个专门的班子,负责审阅被圈中的试卷,最终主考官确定录取人员的时候,巡抚大人要能够说出来试卷的高明之处,为什么要录取,其余三名主考官,同样要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全部都被记录下来了,已备巡查,如此严密的程序,就是有谁想着从中作弊,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了。
因为各地的巡抚都清楚,本省录取的举人,代表了本省的水平,也代表了巡抚做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要是这些考生进入了京城,在会试的过程之中,掉落下来的太多,那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朝廷对乡试的结果也是非常满意的,朱审烜甚至建议,朝廷可以由此总结出来经验,今后的乡试就按照这等的办法来进行,最大程度的保证,朝廷能够录取到真正的俊杰之士,进入到朝廷里面做事情。
难度大一些的是山东、福建、应天府和顺天府的考试,因为这些地方的考场里面,有不少藩属国、日本以及西域的考生,对于这些考生的录取,朝廷有着不同的考虑,今后这些考生主要是进入到商贸管理之中,而且直接面对外来的商贾,他们的学识水平,与南北的考生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基本功方面不可能比得上,故而这些人的阅卷,是单独的,录取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朝廷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下一次的科举考试,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
九月底,乡试全部结束,录取的名单也出来了,各地报喜的人不断,但考中举人的考生,却来不及庆贺,他们纷纷做好准备,起身赶赴京城,参加一个多月之后的会试。
从十月初开始,京城变得异常热闹了,近两千的举人赶赴京城,大大小小的客栈爆满,这些考生按照老规矩,进入京城适应考试的氛围,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来大明朝廷的国子监解散以后,这里成为了专门培训贡士和进士的地方,也就是说,经过了会试和殿试之后,全部都要进入到这里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接着就是到朝廷或者是地方上上任了,就算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也一样要进行培训的。
考生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国子监居然开设了专门的课堂,对于参加会试的考生进行专门的培训,此外,京城里面还有一些地方,也专门对考生进行辅导,做好会试之前的准备。
这是苏天成倡导的,他参加过科举考试,知道考生进入到京城之后,往往就喜欢相互结交,京城各地的酒楼生意出奇的好,很多的时间就在这种闲聊之中浪费了,其实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