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恰逢其时(1/2)
第610章恰逢其时
额外找房,说难也不难。
难的是这年头确实缺房,哪儿哪儿都缺。
再大的国营单位,踮着脚尖等着分房的人都能排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去。
这是连国家都在发愁的事儿。
像今年年初,《京城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出台,京城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大兴土木建住宅楼,以缓解住房缺口问题。
而不难的是,任何东西只要有需要,那就会有市场。
不管这个东西有形还是无形,法律允许不允许买卖,这个市场是明处还是暗处的。
只要你有钱,总能通过花钱来解决问题。
像物资匮乏、饥饿横行的年代,各种票券比钱珍贵得多,国家完全实行的是配给制。
可即便如此,倒卖票券现象也一直长期存在。
还有友谊商店,外面用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商店里面用外汇券都能买到,甚至还能有折扣。
所以外汇券也就有了交易市场。
哪怕在国家不允许买卖的情况下,这玩意也依然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货币,远比人民币要值钱。
房子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从建国之后,公有房屋就开始实行调配制。
私房也开始了所有制的“改造”进程,以赎买方式逐步收归公有,不允许个人再出租、再交易。
但相关制度稍加放宽,社会形势稍作缓和,房屋的私下交易和出租就开始死灰复燃。
并以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遂成星火燎原之势。
事实上,哪怕没有私房,这事儿都堵不绝。
公房就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在换房站里变相的成为商品了。
谁都知道,在这年头,单位分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福利,但如何分配却不一定是公平的。
那些掌握多余房字的房主无不是沾了“公房”光的人。
都是凭借着职务、地位、老资格和人际关系,在单位分房时多占了住房的主儿。
对他们来说,分到手的房子就等于吃进嘴里的肉,谁也不会再吐出来。
然而房子要是太多了,光摆着看,也够闹心的。
自然而然,他们就想出了把房送到换房站来寻找买主的办法。
说白了,他们来换房站真正的目的不是换房,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倒卖公房。
双方一旦谈好了条件,根本就不经过换房站的手续。
而是转头一个带上钱,一个带上本儿,去房管所办过户,把经租人变更就行了。
说得再透彻一点,就是倒卖承租权。
这种事儿持续的时间一长,不光换房站的人见怪不怪了。
甚至这里也像其他灰色交易似的,在门口形成了地下市场,养出了专门吃这一门儿的“房虫子”来。
干这个的,人员构成极为复杂。
有社会闲散人员,有房管部门退休职工,有房管部门在职人员的亲戚,有解放前就吃这碗饭的“拉房纤儿的”,有在家吃“劳保”在外挣外快的,也有离退休人员和在职干部子女等等。
总之,“房虫儿”可以说包括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社会上交际面广。
至少得有闻着味儿找房源的本事,才能吃这碗饭呢。
以上的这些,就是宁卫民从换房站那些人嘴里得知的消息。
那想想看吧,这对现在的他来说是多么的有利啊?
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既然有这么一条路走,搬迁的问题还难吗?
甚至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宁卫民是特别的后悔呢。
不为别的,他后悔自己知道这情况太晚了。
否则,他哪儿还用四处寻摸地儿,苦于无处搁他的收藏啊。
现在一看,合着头几年,为了房子烦恼全是瞎折腾,他白着了多少急啊。
当然话说回来,这个“知道晚了”也是相对来看的。
正因为肩负着为康术德追回马家花园任务,宁卫民一直没忘了托关系找人。
江惠和李仲才会投其所好,把孟毅介绍给他。
否则他又去哪儿了解相关政策?压根就没机会知道。
实事求是的说,对于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而言,信息的传播速度实在太慢了。
但也因为这个,信息才分外宝贵,具有很高的价值。
宁卫民如今能搞清楚这个消息,已经着实不错了。
非但不晚,而且还得说很走运,恰逢其时才对。
为什么?
原因是明摆着的,就因为1984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关键转折点。
因为这一年是我国在改革开放阶段,劳动力开始大迁徙的起始之年!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
尤其1958年以后,由于国家物资紧缺,粮油副食开始实行配给制,按户口领取。
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就是进了城,也没法生存。
但到了1984年却不一样了。
由于连年丰收,我们不缺粮了。
不但城市的粮油政策因此放开了,同时农村也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所以国家才会出台文件,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自理口粮到城镇摆摊设点。
甚至对于有条件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还可以在城里开店经营。
这就等于是说,如同清朝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一样。
共和国就此给了农村劳动力以自由,城市面向农村打开了大门。
农民从绝对无法进城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