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荀子来燕 (下)(1/2)
李园如今在楚国的地位,可不是刚从赵国来楚国时,只是春申君黄歇门下的一个门客了。
在自己的妹妹李环被封为楚国王后,自己的外甥熊悍被立为太子之后。
做为楚王后的兄长,楚国太子的亲舅,李园已被楚王熊完与春申君二人重用。
李园此人,别的本事没有,但是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本事却很厉害。
与此上述本事同样厉害的是,李园捞取钱财的本事,也极为不错。
每次到楚国地方,当地官员或贵族,皆会极力“巴结”李园正个当红的权贵,奉上不菲的钱财。但是,李园到了兰陵后,却吃了“瘪”,一丝好处也没从荀子那里得到。
这下荀子,可是把李园得罪了。
在回到都城陈郢之后,李园对春申君黄歇建言道:
“从前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凭借百里之地起家,夺取了天下。如今荀子也是天下贤人,您也给了他百里之地,楚国恐怕也要危险了。”
楚国令尹的大位,历来是由楚国的王族或大贵族担任。
黄歇不是楚国的王族,也不是什么大贵族。能担任楚国的令尹,是因为对楚王熊完登上王位,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担任上此位的。
随着春申君黄歇,在楚国朝堂的地位逐渐巩固,以及在政坛的多年经营,当下的春申君虽无楚王之名,但有楚王之实,楚国的军、政大权,皆已被春申君牢牢掌控。
因此,李园的“小报告”,立即引起了春申君心头敏感的政治神经。
既然自己能分享楚王熊完的权力,为什么荀子就不能呢?不要忘了,荀子的声望与能力,在当下可以用“众望所归”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从理论上讲,黄歇能做成的事,荀子也能完成。
于是,春申君黄歇恐慌了,立即派人去兰陵,向荀子传达了免去他兰陵令的职务,直接解聘了荀子,让荀子自谋出路。
想到这里,姬康站起身来,对韩非道:
“传寡人之诏,让情报局人员,密切注意荀子先生的行程,要确保荀子先生的人身安全。待荀子先生到蓟都后,寡人将亲自出城迎候。”
接着,姬康又冷冷一笑,对韩非道:
“天下之人,皆言春申君黄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但从对待荀子先生此事看来,这个春申君黄歇,也是名不符实,不过如此而异。”
看到自家的君王,对老师是如此的重视,韩非心中十分感激。
躬身对姬康行礼道:“微臣在此多谢王上。”
姬康一笑,对韩非道:“韩卿,不必如此。说起来,汝能让荀子先生来我燕国,给我燕国引进人才,寡人应该谢你才是。”
姬康这话,可是没有一点虚言,乃真心实话。
因为他深深知道,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靠的是各式各样的人才;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强大,最为依靠的还是人才。
一个对人才不重视的国家,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小至一个单位或集体,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是世间,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楚国已辞掉兰陵令的荀子,此时正途径赵国,前往燕国。在楚国的这一场“遭遇”,对当下年龄已经六十出头的荀子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
本以为到了楚国担任兰陵令后,就能一展心中之政治抱负。
但没想到,结果却落到如此下场。
荀子从楚国辞官,本来是想回自己的故乡赵国。但是,自己弟子韩非,以及老友邹衍和鲁仲连的几封来信,让荀子又萌生了前往燕国一观的想法。
在荀子途径邯郸之时,受到了姬康的舅舅赵王丹的礼遇。
对于当世的大儒,荀子受到了赵王丹的热情款待。
此时,正好楚国的临武君,做为楚王熊完的使者,前来邯郸。
赵王丹正好设置酒宴,一起款待荀子与临武君。
酒过三巡,赵王丹问荀子与临武君二人道:
“荀子先生、临武君,寡人想问下二位,用兵的要领是什么?”
临武君想了下,对赵王丹回答道:
“大王,外臣以为上得有利的自然气候,下得地理优势;观察敌方的情况之后,比敌人晚行动,但比敌人先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这就是打仗的要决。”
荀子摇了摇头,对赵王丹道:“大王,在下认为临武君说的不对。在下听说,古时候打仗的方法是,凡是有战争,打仗的要决,在于和民众齐心一致。”
“弓和箭不协调,后羿就不能射中太阳;六匹骏马不配合,造父就不能(日驰千里赶回来)打败从远方而来的敌人;军民不相亲相和,商汤周武就不能以兵获胜。”
“故此,在下以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因为善于亲民而已。”
临武君听罢荀子的话后,很不服气地言道:
“荀子所言偏颇了,军事所重视的,是有利的形势;所崇尚的,是机变诡诈。善于运用这些兵法的人,突然进攻以致敌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出来的。孙武吴起用这样的方法,天下无敌。由此看来,用兵的要领不在于亲民。”
荀子反驳临武君道:
“临武君此言更加不对了,在下刚才所说的是:王者的战争,是征服人心的事情。而临武君你刚才所说军事所重视的,是有利的形势;所崇尚的,是机变诡诈。”
“仁者的军队,是不可以欺诈的。可以欺诈的,是懈怠大意的军队;是羸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