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〇章 交身许国(1/2)
丁娟娟没有想到,曹主任还有意安排她也参加这个活动。
开始,她以为曹主任是跟她客气。
坐在一起商量这个事,本来跟她丁娟娟没什么关系,但不邀请她,怕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但曹主任的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我安排这个活动,其实也是捏着一把汗。因为要引领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多少也有一些风险。武文杰和张志强二位学长,他们分别代表两种倾向,两种典型现象,而这两种情况,在同学当中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存在。他们两人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也可以根据他们谈的见仁见智,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和引领,需要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切入。我和小丁老师都不是交大的校友,从这方面说是超脱的,但我是交大老师,有些话还不是很方便说。如果小丁老师你能出面做主持,在大家的沟通交流中进行引导,我想效果会更好。你是老师出身,这种场面应该游刃有余。”
与交大机电工程系四个班的同学的交流讨论,就这样安排下来了。
活动的专题叫做,“学长一席谈:我在交大的学习和我今天的工作”。
海报贴出去,丁娟娟、武文杰和老二的照片都在上面,十分醒目。
海报上对三个人的介绍分别是这样的。
丁娟娟:铁路工厂职工学校教师。交大校友子弟。
武文杰:铁路工厂车间生产班组负责人,工艺攻关项目负责人。交大校友。
张志强:铁路局原助理工程师,现离职创业。交大校友。
工科的班级里男生居多,围着观看海报的同学当中,对三位主角的关注点各有不同。
对于那位丁老师,大家主要关注的是照片上她那靓丽的外表和优雅的风度。
对于武文杰,大家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工厂里身跨两界。
而对于张志强,大家感到诧异的是,他怎么会毅然决然地跳出铁饭碗单位,自己下海扑腾。
机电工程系一共有四个班,一班是机车专业,二班是车辆专业,三班是电传动专业,四班是机械制造专业。
机车专业不用多说,主要是学习内燃机车制造的,研究的是动力牵引,也就是一列火车当中的火车头。
车辆专业中的车辆,指的是一列火车当中的车厢,它不带动力,但需要有制动能力。也就是说,跑的时候不用它使劲,跟着前面的火车头走就是了。但是刹车的时候,它要能够按照机车发出的指令,停得下来。
大面上说,车辆分两大部分,一个叫货车,一个叫客车。货车就是拉货的车厢,细分可以分为敞车、篷车、罐车等等。拉煤炭、拉粮食、拉燃油就分别需要不同种类的货车。客车就是乘载旅客的车厢,有硬座,有硬卧,有软卧,还有餐车等其他配套的车厢。
而电传动专业,则是学校才开设不久的,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简单说来,就是用电能的控制与转换功能,来替代实现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
如果对此理解起来有困难,咱们可以再回忆一下武文杰当初得到他头一块电子表时的感受。传统的机械表就是机械传动方式,而电子表则是用电能实现计时的功能。武文杰当时的原话是:“太神奇了过去的表都是机械表,现在这么个小小的表芯,就把那一大堆东西都给替代了,真不简单。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芯片,把咱们火车上的那些傻大黑粗的东西都代替了,那该多好。”
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的是材料和配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什么样的材质,通过什么样的加工工艺,能够获得既符合性能质量要求,又有良好经济性的各种机械零配件。
在咱们中国,研究设计制造火车的,就是他们这群人。而在后来,若干年之后,造出高铁动车的,也是这一群人当中的佼佼者,包括武文杰。
而这个时候,参加交流的同学们对什么叫高铁还几乎一无所知,见过动车组子弹头照片的人也寥寥无几。
咱们来看一下时间线,这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距中国高铁投入运营,还有二十来年呢。
在阶梯教室,四个班的学弟学妹听着武文杰在台上略带紧张的讲述,怎么也想不到再过二十年,这位学长会成为高铁领域的翘楚。而武文杰自己也绝对想不到,三十年以后,在同样的地方,自己作为国际论坛的嘉宾进行专题发言。
跟没有受过专门口头表达训练的武文杰和老二相比,做教师的丁娟娟作为交流活动的主持人,显得落落大方,并把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显然,武文杰和老二都领悟了曹主任的要求。武文杰在交大收获了“鱼”,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开始把“鱼”变成更多的“渔”。而老二张志强在交大是“鱼”“渔”双获,在铁路局工作,用的“鱼”多而“渔”少,下海扑腾后,将会用到更多的“渔”。
丁娟娟的点评和归纳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归根结底一句话,在交大要珍惜时光,不负期待,努力收获“鱼”和“渔”。
丁娟娟的点评和归纳,只是针对武文杰和老二的介绍。
至此活动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环节。这是校方活动安排中的内容。
支持武文杰的同学选出五名代表,支持老二的同学同样选出五名代表,他们还要围绕两位学长座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