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的1天(1/2)
清晨,天色已经大亮。
林东峻从睡眠中清醒过来,屋子里空气中充满着某种气味……
拿起闹钟看了看,七点刚过。赤着身体下床后,稍微掀起窗帘一角,昏暗的屋子中顿时亮了起来。
床上的佳人似乎感受到了光线的冲击,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看到佳人美妙的曲线果露在冷空气中,林东峻轻轻帮忙掖好被角,这才看向屋内。
……
昨天下午时分,音乐之后,两人顺理成章的吻在了一起。之后就跌跌撞撞赶往卧室……
……
晚饭也是林东峻亲自下厨房,做了不少肉食,两人吃的很开心……
……
今天是11月2号,周一,林东峻本来打算上午拿着剧本到学校里去的,他已经十几天没去学校了。
不过昨天菲姐刚破瓜,今天早晨还是要陪陪她,下午再过去也不迟,反正和王建约好的是明天。下午过去问问学校里面的熟人,王建这人咋样以及让他们给看看这剧本有没有什么需要需改的地方。
当然最重要的是林东峻想问问自己的首部电影有没有可能让学校帮忙投资一部分。北电下面还有个青影厂,如果剧本够好,说动青影厂投资也不是没有可能,有资源也不能浪费啊。
虽然林东峻和家里有拍摄电影的约定,前几天回家也探了探口风,家里每年可以支持他的拍摄经费额度大概在一百万左右,不会有更多。
实际上这个年代一百万真心不少了,燕京普通住宅2000一平,别墅三四千,大家可以算算,这一百万都可以买一栋联排别墅了。
这个年代大多数电影投资就是百万左右,当然也有投资上千万的片子,只要你能拉来投资就行。
家里也是算准了他大学四年最多拍个一两部片子,实际上也花不了多少钱,即使最终都打水漂了,就当是给他的梦想埋单了,到时候安心回家听家里安排就好了。
当然超过百万这个额度的投资,就要林东峻自己想办法了,家里就不提供帮助了。
对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拍一两部片子就拿到千万以上的票房或者国际上某个重要奖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里也是让他放手去玩。
林东峻可不这么想,第一部片子和家里的约定倒是小事,只要能拿到百万的投资资金就行了。但是这部片子必须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关乎自己金手指的使用以及其他问题,一点都不能马虎。
实际上林东峻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选择的影片都是很有信心的,唯一需要多考虑的就是资金问题。
所以,在拍摄资金问题上,除过家里的这笔之外,他想要募集更多,尽量不要让资金问题扯电影的后腿。
而他所在的电影学院下面的青影厂就是个不错的拉拢资金的地方之一。青影厂每年都有一定的拍摄资金,支持自己学校的学生拍片子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也是为什么林东峻决定把剧本拿给几位老师让他们帮忙参谋的原因之一,不管最终是通过青影厂的名义送审剧本还是其他途径,在目前的环境下,官方的电影厂参与是必须的,当然还涉及到后续的宣发等问题。
不过林东峻也知道青影厂即使参与投资,最多估计也就几十万的样子,他还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北影厂,华夏国有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就在北电隔壁,算是国营厂里面财大气粗的电影厂之一,争取到某些投资额估计也不是多费事的事,当然前提是剧本被人家看好。
这个年代影视行业对剧本的看重程度可不是十几年后资本横行的时代可比的。资本横行时代,不管是投资人,还是某些演员都可以对编剧指手画脚,随意修改剧本,这……在这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年代圈内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什么人才?编剧人才。当然资金就不提了,在哪个年代都缺。
看看海延为什么在电视剧圈里炽手可热,王硕等人为什么能在圈子里呼风唤雨,不就是人家有才华,能写出大卖的本子吗?很多人都得顺着他们的意见来。
这个时候还不是后世电脑特效、3d等作为看点的时代,一个好的本子对于影视剧来说可是重中之重。
说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一个优秀编剧的重要性:卢苇,西影厂出身,有一段时间就跟在京圈王硕等大腕身边进行剧本创作,92年担任编剧的《霸王别姬》,改编自同名,拿下四十六届戛纳金棕榈;94年担任编剧的《活着》,也是改编自同名,拿下四十七届戛纳评审团大奖(仅次于金棕榈);以及后来担任编剧的《图雅的婚事》,拿下柏林金熊奖。这一个个奖杯的后面都有一个优秀编剧做支撑。
好的作品改编和原创剧本对一个编剧来说各有侧重点,不过都不是普通编剧能搞定的。
老谋子八七年拍的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著名,莫言亲自参与编剧,最后拿了柏林金熊奖;九一年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倪振担任编剧改编的苏通的,拿了威尼斯银狮奖;九二年拍的《秋菊打官司》,刘衡担任的编剧改编的陈远斌的,拿了威尼斯金狮奖。
然后看看老谋子凯子哥离开大咖编剧之后自己担任编剧的作品,《英雄》、《无极》等等,就不多说了,故事都讲不好,台词还能更雷人点么?当然人家的导演功力那是没话说。
所以啊,可以看出来,有了好的ip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拍出优秀的片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