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此时莫把寻常看十五(1/2)
求收藏、求推荐。
喜上眉梢的巴哈提,高兴得对着淼淼说:“淼淼,咱们可以欣赏乌孙山春天的景色了,太攒劲了(宁西话,太棒了、太好了)。”
望着巴哈提兴奋而又期待的神情,郝明提醒道:“淼淼、巴哈提,乌孙山现在还是气温低,天冷,你们俩穿厚点,对了,淼淼,你通知那个大货车司机,多带些衣服。”
淼淼和巴哈提开心的笑着,郝明和其他村干部望着这两个年轻人欢呼雀跃的样子。
大家伙都不由得在心里羡慕道:“哎,还是年轻呀,帮着牧民转场这么苦的差事,竟然能让这两个小屁孩这么兴奋,还是年轻呀。”
郝明望着这两个志愿者胡蹦乱跳的样子,脑子里跳出个老话,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
郝明叮嘱村长给淼淼和巴哈提两人,准备些路上吃的干馕和矿泉水,以防万一,有备无患。
当地的老宁西人都知道,尽管宁西市的春天充满了希望。
可是春天从远冬牧场出发,向着300多公里之外的春秋牧场迁徙,是一件艰苦劳作之事。
每逢春天,远冬牧场的草料基本枯竭,春牧场积雪融化,露出了鲜嫩的草芽,这时候就是转场的最佳时节。
在宁西市实施牧民定居之前,转场时要走走停停,耗费十几天时间。
牧民们白天让牲畜吃足牧草,便马不停蹄地冒着凛冽的寒风连夜迁徙,天亮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
在人工迁徙转场时,牧民们要忍受着寒冷、孤寂甚至饥渴,这种生活方式,使哈萨克牧民形成了不畏艰难、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每一次转场都承载着牧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
宁西人都知道,在宁西市,搬家最勤的是牧人,牧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永远追逐绿色牧人们的繁荣也都是在迁徙中诞生的。
以前,每年的11月和来年的3月,在宁西河畔的这条古老牧道上,到处能听到牧民转场时清脆的驼铃声。
2000多名牧民赶着30多万头(只)牲畜,以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延续着哈萨克族牧人属于草原的自由生活。
宁西河谷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从乌孙山下的草甸到宁西河畔广袤草原,垂直分布着众多的春夏牧场和冬季牧场。
牧民时代沿袭着按节气冷暖到不同牧场放牧的传统,逐水草辗转而居,牧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牧场渡过的。
曾几何时,牧民开春转场至乌孙山下草场放牧,秋天落叶时分再回来。
在20岁左右的哈萨克牧民记忆里,十年前在转场时,他们与父母都骑着高头大马,牵着数十峰骆驼。
赶着上千只羊浩浩荡荡向乌孙山进发,几只牧羊犬前后左右得、蹦蹦跳跳得帮着驱赶掉队或溜号的羊只。
在这个迁徙路途中,苦中作乐的牧民们,在路经之处会发生不少有趣见闻,采蘑菇、捡玛瑙、追黄羊、在深山冷水里钓狗鱼。
有时还会在路途中看见狼群出没,狼群远远跟在羊群之后,趁人不备,叼着羊就跑或者干脆咬死。
这样人工徒步迁徙下来,不仅损失不少羊只,而且牧人们都劳累困顿,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显得颇为粗犷、沧桑而狼狈。
人工迁徙转场让牧人们历经风吹雨淋,长期下来,最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疾病。
羊群走在道路上,还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半路上羊只被过往的车辆不小心碾死、碰伤的也不在少数。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实施牧民定居政策,宁西市牧民也在2010年开始享受国家的牧民定居优惠政策。
游牧为生的牧人们,也结束了以往游牧生活,每逢深秋都会回到牧民定点居住。
转场的方式也由原来传统的大规模徒步迁徙的方式,改为现代的、轻松的机械转场。
养殖的牲畜在寒冬时,也都住进了国家项目资金建设的,整齐划一的养殖棚圈生活。
牧人们也开始逐步转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冬天进行饲草料圈养。
清晨,清凉的晨曦透过树叶洒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有了斑驳陆离的光影,村庄上空升起的缕缕炊烟,在蓝天下扶摇直上,缓缓飘散……
“吱呀”一声,木图村干部周转房的大门打开了,淼淼和巴哈提一人拿着一个刷牙缸子走了出来。
俩人并排站在周转房门前的一块草坪边上,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淼淼仰着头“咕噜咕噜”,随即低下头“哗啦---”一声,清洁完口腔卫生。
俩个年轻小伙子起了个大早,他们要赶去叶尔波力家,帮着给羊只涂抹标记、装车等。
淼淼和巴哈提到村委会厨房,随便吃了点早饭,一碗奶茶、一个馕、一盘榨菜。
昨天晚上,淼淼已经通过手机定位,把叶尔波力家的位置,发给了在宁西市居住的韩城。
淼淼手提着两个包,一个包里装着自己穿了多年的浅蓝色冲锋卫衣,一手提着村委会给他们买的矿泉水和馕。
他跟着巴哈提高兴得朝叶尔波力家走去。
晨风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身心欢畅。
淼淼忍不住哼起了歌唱宁西市的熟悉的歌曲。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等到那千里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可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路上,三三两两的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