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七章 又一计借刀杀人(1/3)
许多人都期待着林昭的表现,好在他本人并不知道,否则所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王韶因为对林昭很有好感,又有欧阳修的引荐和请托,对林昭自然是格外重视,甚为厚待。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指挥使,按理说手下不过才堪堪率领五百人,可王韶却并不打算亏待了林昭。
任命很快就有了,林昭的任务是驻守大顺城!
大顺城在庆州西北四十里,是庆州的门户,是大宋朝数一数二的重要城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眼下与西夏激烈开战的时候,大顺城的战略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大顺城的守将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或许级别都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尤其是发挥的作用绝对非同寻常。是个好差事,责任却也十分重大。
王韶有此安排也算是高看林昭,特意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能力,期待他的精彩表现。
当然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很人性化的原因。比如林昭此前在大顺城待过,尤其是最艰苦的大顺城守卫战,更是指挥者之一。
虽说是个客串的将领,但对大顺城的情况却算得上是了如指,军事指挥方面也甚有才华。是个可造之材,完全可以胜任大顺城的防御任务。
对于林昭而言,大顺城还有另外的意义。
重生以来,第一次的生死危机就是在这里,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他清楚地记着,就是在这里,和将士们一起浴血奋战,杀敌立功。也是在这里,被李复圭陷害,身陷囹圄,九死一生。
大顺城是有特殊意义的,尤其是那里长眠的一千多将士,死因多少和自己有关系,林昭一直以来都有些内疚。
林昭此番来庆州。本来打算着是必然要去大顺城的,目的自然是去祭奠那一千多枉死的英灵。而今,没想到他正好成为大顺城守将,正好顺道前往。方便了许多。
不过林昭毕竟只是个指挥使,为大顺城一方守将显得有些分量不足。所以王韶以景思立为主,林昭为辅。
景思立本身的职位很高,经验丰富,能力也不错。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曾经的大顺城守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谁比他更了解呢?让他重掌大顺城无疑是最合适的安排。
再回大顺城,景思立与林昭一起配合,相得益彰。至于刘昌祚,则是去了荔原堡,他本来就是那里的守将。
原本,他们两人的命运和轨迹可能都很平淡。如果不是遇到林昭,他们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小小的将领,不会有太大的升迁。想要青史留名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林昭在庆州的作为之后,他们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
因为林昭蒙冤,李复圭原形毕露,王韶才会前来平定并且主政庆州。如此,王韶与景思立之间才有了交集,景思立才有机会被王韶认识,并且赏识。若干年后,王韶奉旨经略熙河,对吐蕃作战,开疆拓土时副将正是景思立。他们之间的搭档关系正是起于今日。
至于刘昌祚,若非林昭的出现,他在军中的前程如何会一步步逐渐有了起色。当宋朝五路讨伐西夏的时候,他可以成为其中一路主将。
他们的人生。正因为林昭而改变。而今只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的大顺城之战中立功,以及揭发李复圭受苦许多而有个补偿。而今他们的官阶和地位都略微有些提升,隐约之间他们对林昭多有感激。
他们并不知道,这才只是个开始!
林昭和景思立之间的配合还算是默契的,毕竟他们曾经协同作战,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抵御西夏的猛攻。这份并肩作战的袍泽之情弥足珍贵。何况彼此之间曾经有共同的敌人李复圭,加之脾气性格都比较相投,故而相处十分愉快。
守卫大顺城,虽说自己为主,可景思立却一点也不敢小觑了林昭。这次在汴京,他可是见识到了林昭的影响和实力,人家背后的支持是自己不敢想的,太皇太后都出面了。
林东阳觉得前程远大,虽说目前只是个指挥使,但将来必定是前途不可限量,何况人家有个威远伯的爵位。一句话,自己根本惹不起,景思立有这个自知之明。何况林昭并非是个纨绔子弟,人家的能力摆在那里,自己除了经验略微丰富,其他的当真比不上。
再者,景思立也是有些许私心的。也许以前他觉得,只要在军中好好表现,尽职尽责,勇武作战,总是会有升迁,一展抱负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他推移,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机遇很重要,贵人相助也很重要。若非韩绛看中提拔自己,此刻只怕还是个小将校,永无出头之日。
到庆州之后和韩绛的交集越来越少,注定以后是没什么助力了。想要在军中有所提升必须要有靠山,可景思立本身并非那种善于阿谀奉承之人,曲意逢迎他是做不来的。不过遇到林昭之后,景思立看到了另外的希望。
林昭的脾性他已经掌握了一些,不需要刻意去讨好,只需要和林昭保持良好的关系,将来都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这趟大顺城的差事,景思立实际上是以林昭为主的,至少必须要尊重林昭的意见。
两人来到大顺城的时候,这座经过烽火和鲜血洗礼的城池依旧屹立,和之前没什么两样。
在此之前,李复圭虽然屠杀了大顺城的守军,但至关重要的城池却丝毫不敢有失,始终掌控在宋军手中,并未丢失。
大顺城外,本来大一片的平地,此刻却突出了许多低矮的小丘。这些正是那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