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鸠虎军平乱(1/2)
大齐历,1155年,百蛮府陷入动乱半载,三贼割据,蛮人造反,地方军节度使朱震国统军不利,屡战屡败,被革职查办!
同年,六月初八,大齐十大中央军统帅,素赢虎痴’之名的谢仲康率领十万鸠虎军,前来平乱。
六月初十,迫于‘虎痴’谢仲康之名,‘三贼’程兴礼、李广德、张友仁于井江路荡城结盟,组成盟军,抵御鸠虎军团。
六月二十,双方大军于江永路、门源路交界处一带平原进行交战!
两军交战,鸠虎军团露出凶猛的獠牙,五十万‘三贼’反军溃不成军,其中死伤十数万人,俘虏二十余万,剩下近十数万反贼大军狼狈逃窜,轰轰烈烈的‘三贼’联盟不到十日,就宣布破败!
三贼各自率领残军龟缩占据的三路领地。
同一,负责供应鸠虎军的粮道被‘三贼’部分兵马偷袭!
所幸被百蛮府镇抚使成公英与百蛮府节度使朱震国联手击退,粮道无大碍。
平原之战,‘三贼’主力军溃败,无力抵挡,谢仲康率领十万鸠虎军,兵分三路,开始收服井江路、门源路、河乐路。
六月二十八,三万鸠虎军连克井江路五十五城,一路所过,闻风投降,反贼程兴礼收缩兵力,龟缩井江城,防守不出。
七月初一,门源路反贼李广德率领余下十万兵马,殊死抵抗,十万反贼大军被斩灭近半,李广德战死军中,门源路宣告回到朝廷手郑
七月初三,河乐路反贼张友仁率领七万水军,伏杀五千鸠虎军,已军兵马损伤一万,这是鸠虎军第一次出现重大伤亡,双方人马陷入僵持。
七月十四,程行礼部下大将于有为弃暗投明,大开城门,接引朝廷大军进城。
程兴礼自知大势已去,遂杀妻子老父,最后自刎与‘台’郑
‘台’是程兴礼下令手下耗费百万民力建造的豪华宫殿,素赢一步登’之,可见程兴礼野心。
那一日,‘台’大火燃烧七七夜,也宣告着井江路重新投入朝廷怀抱。
——
水泽城,水泽路镇武司总部后花园中,苏诚与老道士相对而坐,讨论着百蛮府最火热的话题。
老道士感叹道:“朝廷派遣中央军统帅之一的谢仲康平乱,才月余时间,这三大反贼就仅剩一个张友仁了,不得不,朝廷依旧是那个朝廷!”
三大反贼势力何其浩大,麾下兵马合起来超过百万,手下战将千员,谋士如雨,宗师高手加起来都有十尊,可尽管这样,还是败了。
半月前,那一次平原交战,可不止是吸引整个百蛮府的目光,甚至整个大齐的目光都投入了这里。
三贼造反,勉强算得上百年来大齐皇朝中的一次大规模反叛了。
大齐皇朝历经千载,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大齐,各处都有不的混乱。
甚至有些地方还流传着‘王朝末年’之类的歌谣话语。
如今朝廷的这一次平乱,可是震慑了不少人,也展现出了朝廷的实力。
“反贼程行礼偏居一隅,能力中上,看其在三贼中势力最大,其实就像一个吹气的皮囊,看似膨胀,但内表中空,隐患颇多。”
“而反贼李广德,虽有些许本事,但性格自傲,难容他人,自然难免落败。”
“至于反贼张友仁,能力、手段、眼光,都算得上优秀,远不是那二人可比,可惜却是选错的时间……”
苏诚淡然一笑,逐一分析了起来。
老道士颔首,轻抚了下巴那一簇的白色胡须,赞同道:“张友仁确实有本事。毕竟是起义最晚,兵力最少,地盘虽有一路,但也是穷山恶水,人口不足百万,又何谈培养大量兵马。”
整个百蛮府,放在大齐三十六府中,一般都位于垫底。
无他,百蛮府山多、水多,各种沼泽、瘴气、荒山,可是典型的穷山恶水。
这穷山恶水,在百蛮七路中,河乐路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张友仁虽占领一路之地,可麾下兵马却是最少的。
尽管这半年中向李广德与程行礼购置大量的人口迁移进入河乐路中,可依旧是杯水车薪。
三贼联军刚一成立,张友仁就献出了十条良策,如何应付谢仲康,可李广德与程行礼起义至今,连连击退朝廷大军,麾下兵马早就养成了骄兵。
上下之中,或许有这么几个人看清,但能够冷静的听取意见又有多少?
就连李广德与程行礼都认为,这鸠虎军团谢仲康,不过与朱震国一样,是个徒有虚名之辈罢了。
结果呢,战斗一开始,就兵败如山倒,也是张友仁谨慎,在战斗没开始之前就躲在了边缘中,战斗一发生,看到大势已去,就率军逃跑了。
这也是张友仁的主力军损失不多的原因。
……
时间流逝。
七月二十,谢仲康率领六万鸠虎军与讨伐张友仁的二万余鸠虎军合军八万,进攻河乐路,双方大军在河乐路大江乐河两岸,遥遥相对。
谢仲康虽赢虎痴’之名,可体型却不高壮,反而如同一位瘦弱的中年文士一般。
此刻的谢仲康,身披鸠虎军统帅铠甲,目光遥遥望向乐河对岸,那一排排整齐有序,泾渭分明的张友仁反军,不由得感叹了一声:“与张友仁相比,这李广德与程行礼,就如同乡下的泥腿子与训练有素的士兵之差。”
李广德与程行礼虽然声势浩大,兵强马壮,但也相对于地方军而言。
对于中央军而言,这就是一群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