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扬名(1/2)
洛阳北城外,黄门侍郎左丰看着渐行渐远的黑色马车,从宽大的衣袖中缓缓抽出一个精美的长木盒,这是李毅临行前悄悄塞给他的,说是托他办事的酬劳。
左丰打开一看,心中甚是欢喜,只见长盒之中放着一颗上好的人参,虽说不如张让那颗,但也实属罕见!
想他们这些皇帝身边的近臣,绫罗绸缎,山珍海味那都稀松平常,不算什么,他们最在乎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命!是山珍海味没吃完,绫罗绸缎没穿够,人没了!
这就是为何那日李毅送给张让一颗千年野山参,让张让和左丰欣喜若狂的原因。
此刻左丰也收到了李毅送的一颗野山参,他又怎能不喜!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就在李毅离开洛阳的第五天,整个洛阳城中,一首雄浑豁达,气势流畅的《出塞》在士子墨客中流传开来!
不仅是《出塞》这首诗,就是这是诗的作者李毅,也成了这些文人士子的谈论对象,一时之间李毅之名在洛阳城中传播开来!
当然,这也不是无缘无故就流传出来的,这是李毅以一颗野山参为代价,故意让左丰在洛阳城中散播的,就是为了替他扬名!
在这个没有科举制度的年代,名声就如同后世的文凭,你名声越大,你的文凭就越高,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大耳,刘备就是凭借着自己仁义的名声和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才能在屡次失败后,依然有人投效,最终成就霸业!
所以个人名声在汉末是至关重要的,无论这个名声是好是坏,这也就是李毅为何让左丰替他扬名的原因。
洛阳卢府书房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个铿镪顿挫、中气十足的声音从书房中传来。
“呵呵,子干,这诗怎么样啊!可对你胃口否?”一身穿褐色长袍精神矍铄的老者笑眯眯地对刚刚念诗的老者问道。
“哈哈…伯喈岂不是明知故问!”那老者声若洪钟地笑道。
也就是此时李毅不在此处,若是在此,李毅听到两人的名字一定会欣喜若狂!
那名叫子干,声若洪钟地老者正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因左丰诬陷,而被贬官带回洛阳的卢植卢子干。
而那身穿褐色长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的蔡邕蔡伯喈。
蔡邕听到卢植宛若洪钟的大笑,就知道他对这首出塞的很是喜欢,道:“我就知道你卢子干会这么说!”
“嗯~哈哈……”两人对视一眼大笑起来。
“伯喈,此诗何名?可是你得佳作?”卢植笑着问道。
听到卢植的疑问,蔡邕摆摆手道:“此诗名为《出塞》,非我所作,现在整个洛阳城都在疯传这首诗,也就你这个被贬官幽禁家中的老头不知道罢了!”
说道此处,蔡邕渐渐收敛笑容,摇头叹道:“唉~子干,你说你这又是何苦呢~”
闻言,卢植冷哼一声道:“哼,他左丰区区黄门侍郎,也配让我给他行贿!”
“就算如此,可后来陛下问清此事赦免了你,你又何必再去……”
听到蔡邕的话,卢植打断道:“好啦,伯喈,你就不用替我担心了,咱们还是再说说这首诗吧!”
蔡邕看到满不在乎的卢植,无奈地摇了摇头。
“你说这首诗非你所作,那又会是谁,莫非是那王子师所作?”
听到卢植的疑问,蔡邕回答道:“当然也不是他,做这首诗的是李毅!”
“李毅?”
“没错!这个李毅本是辽东黄巾贼首,前几日他前来洛阳请求归降朝廷,这首诗就是他觐见陛下时所作!”蔡邕闻言答道。
听到蔡邕的回答,卢植不由对李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道:“哦?这李毅区区一介黄巾贼,竟然能做出这等诗来?不会是他抄袭而来,讨好陛下的吧!”
“不可能是他抄袭的”蔡邕坚定的回答道:“我之前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想他一介黄巾贼寇,怎会作出如此雄浑豁达,气势流畅的诗来呢?因此我遍查所有古籍典卷,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诗确实为他所作!”
听到蔡邕的肯定,卢植颇感兴趣地说道:“这么说来,这个李毅也是一文武全才?”
“文武全才不好说,但这李毅仅凭这一首出塞,就可立足文坛啊!”蔡邕手抚胡须,悠悠说道:“你看此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边塞图画,显示了边疆要塞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将军士卒,从而引出来万里长征人未还!”
听到蔡邕的点评,卢植打断道:“前两句是不错,但后两句最让我喜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表达了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啊!哈哈……”
对于卢植打断自己的点评,蔡邕并未有任何不满,而是笑眯眯地听着卢植点评。
见卢植说完,蔡邕接着说道:“不仅如此,子干,我感觉最后两句更像是在说你啊!”
“哦,这又何解?”
对于卢植的不解,蔡邕微微一笑,抚着花白的胡须,缓缓道:“这最后两句不仅体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更是语带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