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乍起 第三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1/2)
听到这里,刘继祖早就惊得目瞪口呆,他努力地隔着那层薄膜在前世记忆里搜寻有没有关于这三家组织的蛛丝马迹。答案是没有,他开始迷茫起来。刘继祖自会说话以来一直到处打听各种消息,想弄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时代,只是他才满三岁,不想显得太特殊,很多问题不敢问,而且周围都是庄户人家,没多少见识。
他打听了很长时间,也没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但他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穿越回古代某一朝代的事实。但听田先生刚才说的和自己前世学的有很大的差别,却不知是何原因,难道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只管在这里胡思乱想,田先生却还在继续讲课。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三家组织不得不再次做出调整,他们在衡山祝融峰举行了第三次会盟。他们约定从此不再以干预天下纷争的形式竞争,也不再直接派出弟子支持各国,并向各国承诺不参与政治,不干预王权,不侵扰百姓。
过去曾经派出的弟子可自愿选择回来或者离开,所有选择离开的,组织一律不再追究,但从此与组织无关。他们还将组织的宗旨调整为强化武力以自保,约定以后每二十年举行一次聚会,以比武的形式来竞争,哪家培养的弟子能在比武中胜出,则这二十年就以这家为尊。
他们主动把这个消息传到各国,各国一方面感念三家组织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忌惮他们的实力。在三家组织适当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实力与诚意后,各国相继取消了禁令。但对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心,而是旁观监视,只要他们遵守承诺,就对他们听之任之。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民间,也不受朝堂控制和律法束缚的特殊存在。三家组织借用庄子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说法,称这个特殊存在为‘江湖’,取其不受王法约束,自由自在之意。因此,这次会盟被称为‘江湖之盟’,三家组织也变成了江湖门派,被江湖后辈尊为‘三祖门’。而‘不参与政治,不干预王权,不侵扰百姓’也成为了江湖的规矩。
江湖之盟后,各国战乱更加频繁,民不聊生,但也因为残酷的竞争,为了生存图强,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各类人才。因此有知识、有本领的士便应势而起,开始大规模登场,各国的统治集团也都开始养士。
比较有代表的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们养的士都数以千计,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以四公子为代表的各国统治集团依靠这些士对内维护巩固自己的权势,争权夺利,对外与敌国斗争,纵横捭阖。
士在这一时期展现了非凡的智慧、能力与勇气。比如帮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候赢、朱亥,帮平原君说服楚王的毛遂,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冯谖。还有很多战士、谋士、刺客甚至鸡鸣狗盗之辈,他们也都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造成了华夏文明第一次知识的大爆发、大发展、大传播。
在这些士人中,优秀的代表被后人尊称为‘诸子百家’。他们有些以天下为己任,有些恣意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各自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并相互批判,是为‘争鸣’。比较突出的有儒、墨、道、法四家,其余还有兵、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也有像公输班这样优秀的匠人和扁鹊这样优秀的医生,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璀璨群星。
其中,儒家代表有求仁的孔子、取义的孟子和重礼的荀子,他们主张仁爱、忠恕与自强,是文士的代表。
墨家代表是墨子,他们主张兼爱、平等、非攻等,是武士和工商业者的代表。
道家代表有老子,杨朱和庄子,他们主张无为、贵己和逍遥,是隐士的代表。
法家代表可追溯到相齐的管仲,铸刑鼎的子铲,变法的李悝、吴起和商鞅等人,但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他们主张法制、集权与制度,是谋士的代表。
最后法家的主张大行其道,为秦王嬴政光大,最终助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他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在地方废除分封实行郡县,要求全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同时又修驰道,筑灵渠,击匈奴,征百越。他以及他建立的秦帝国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华统一大国的格局,因此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但始皇帝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广大人民巨大的苦难之上的,他晚年求长生,连长城,修宫殿,建陵墓,劳民伤财,严刑峻法,苛政虐民,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正如造反的陈胜所说‘天下苦秦久矣’!另外还有钳制思想的一些政策,更是对华夏文明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这些都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因此始皇帝以为可以传之万世的基业最终却二世而亡。
秦也改变了社会结构,周朝时的贵族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四个阶层,下面还有平民与奴隶。到秦朝时,贵族就只剩下了以天子为代表的皇族。因为没有分封,诸侯和大夫就没有了,其余的人在皇族看来都是平民与奴仆,都是编户齐民,没有了贵族头衔的士却留了下来,成为编户齐民里的第一等。即士、农、工、商里的士,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嬴政消灭六国后,对江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不允许有不受他控制的人或组织存在,于是倚仗强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