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恩怨始末(二)(1/2)
游戏最后的胜者永远是最具智慧的那一个,偏偏徐明珠是个徒有心狠的莽人。
大西山的土匪如今归在山中者二十有余,新加入了一个方正书生,名叫金玉生,外号“金狐狸”。
这金狐狸可比狐狸还精明,每顿饭的洗米水他都会拿银针去试,试完还要给老鼠先吃,果不其然,两个月后送来的粮食让银针变成了黑色,老鼠也被毒死。
金玉生一介文人,却也胆大如斗,在阻止了众土匪过激举动后,他独自背着半袋毒粮下山,去到了徐明珠的大院,叫门之时只说是远房亲戚拜访。
徐明珠出门一见,面对那身材高大、气宇不凡之人竟不由得生出一丝畏惧,未曾多问抬手便将其迎进院中,随在一旁想破了头也没想出这是哪一门子的亲戚。
进了屋,金玉生自报家门,并扔下了那半袋毒粮,说是山中大哥怕了徐明珠手段派来求和。
言语之时已到了饭点,土匪示弱让徐明珠高兴的不得了,备下酒菜欲要款待这求和使者。
金玉生不胜酒力,两杯下肚便起了抽泣,拿出一张纸,自称是本地县令,被叛军断了官路,直言命苦哭的是声泪俱现,再续两杯整个人都醉倒在了桌下。
徐明珠不识文字,寻了账房来看纸张,那时的账房便是刘知善,刘知善一见惊心,那竟是大清宣统三年颁发的一张县令委任状,委任之人正是金玉生。
听了刘知善讲解,徐明珠犯了嘀咕,既然是官他怎么会和土匪在一起?大清不是亡了吗?
比起徐明珠刘知善总算是个文化人,他了解这朝代更替,便说那委任已是前朝之事,金玉生现在只不过是落魄书生,但若有朝大清复国,这委任状便是他官复原职的凭证。
刘知善多跟随进城贩粮,因此对外界之事小有耳闻,那时正值宣统复辟,他对徐明珠说,大清正逐渐复国,这金玉生用不了多久便会重做县令。
徐明珠一听便生了惊喜,金玉生是县太爷,土匪们不就是府衙官军,这可都是大靠山,若自己依附于他们,那岂不是攀了高枝儿?此时他竟后悔起来,悔不该向粮里投毒,险些断了自己的腾达。
待到金玉生醒酒已是隔日,徐明珠捧着委任状交还给他,并尊称一声县老爷,金玉生也高兴,当即许诺,用不得三年五载大清必定复国,到时定当协助徐明珠圈了这百里方圆的土地。
一听这话,徐明珠更是大喜,他最大的**便是将这百里之内的田地纳为己有,可偏偏他没有那个能力,金玉生的承诺让他心中燃起了巨大希望。
金玉生与徐明珠闲唠满嘴的大清复国、宣统万岁、袁世凯人神共诛,徐明珠哪懂这些,还以为袁世凯是哪个村的地主,他也不敢相问,硬着头皮与之相谈,最终金玉生得出结论,徐明珠毫无见识,论处事智慧尚不及黄口小儿。
看清了徐明珠鄙陋的见识,金玉生更加厥词,将清军说成天兵天将,将反清的贼子比作妖邪鬼魅,徐明珠彻底的被他洗了脑,只觉那大清复国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金玉生要回了大西山,徐明珠生怕怠慢,动之以情的又强留了两日,他是真真的以为自己迎了一尊“真佛”。
那委任状当然是伪造的,大清的官员任命根本没有那般的吏状,宣统三年之时皇帝都下了台哪还有被任命的官员,但这山野草莽地界不知官场程序,更不明世态变迁,什么亡国复国听着都觉得新鲜,甚至到了最后徐明珠还以为皇帝是个姓宣的、以为紫禁城是个县……
金玉生回了大西山,带回了五石米三只羊,打那以后徐明珠按时“上供”并多次去到山中相聚,每次金玉生都会告知宣统皇帝的“最新动态”,两人甚至开始谋划着吞并刘福林及其他地主……
**迷惑了心智、无知决定认知,徐明珠在金玉生面前就如一只猴子,惨被无情戏耍。
一晃五年过去了,大清没能复国,金玉生也没有当上县太爷,徐明珠失了耐性,他认为自己送到大西山的粮食太多了,多到可以直接拉拢当今的县长。
时值第一次直奉战争,溃逃的奉系残兵路经此地,抢劫了大地主徐明珠,还收缴了他全部的洋枪,徐明珠损失惨重,本不欲再向大西山运粮的他也已拿不出断供的勇气。
再过五年,徐明珠再欲停供大西山粮食,时值奉系入豫作战,路经此地徐明珠半数家产被强征入饷,十几条枪被收缴一空。
再过五年,在徐明珠终于停止向大西山运粮后的两个月,金玉生拿着报纸寻到徐明珠,报纸上载着新闻《宣统皇帝于长春建立满洲国》,金玉生说皇帝很快便会让大清复国。
徐明珠欲哭无泪,仿佛这世道因他而变,为了一张委任状,他供了前清县令十五年粮,好不容易停了下来,宣统皇帝又起了势,若断粮就将前功尽弃,无奈只得装粮上车再次运往大西山。
这些年朝夕变更的政权让土匪们有恃无恐,在金玉生的协助下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除了收纳徐明珠的粮食也经常打家劫舍、向小地主勒索敲诈商,山寨人数也不止传言的二三十,已达七八十人之多,山寨强大,徐明珠所给的粮食可有可无,但土匪就是土匪,永远的贪得无厌。
乱世的土匪难做,并不是所有山寨都如大西山这般富卓,吃不上饭饿绝户的比比皆是;乱世的土匪也好做,有枪有人那迟早是正规军的编制,大西山的土匪便也已收到了军阀诏安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