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落落兄 (2)(1/2)
落落兄正是这里面中的一员。
不过,二叔对于这个光棍印象比其他的要深刻的多。
当时,二叔的扶贫工作队队已经完成了对全村的摸排工作,村里几十口常驻人口都已经记录在册,包括他们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等,都已经记录在册。
但后来有人提醒,他们少一个人。
而这个人就是这个村的传奇人物——落落。落落姓候,他的名字不清楚,人们都叫他落落,至于为什么要叫落落这种奇怪的外号,这就不得而知了。
落落是本村的一个老光棍,年龄大概在五十岁左右,和其他光棍不同,这个人在八十年代曾经是本地的中考状元,中学后,他又成功考上大学,成为本地第三个成功考入名牌大学的人。
当年大学可是包分配工作的,在落落读过大学之后,他也被分配回当地,成功入职了一个铁饭碗。
毕业包分配,分配必得铁饭碗,甚至金饭碗。这就是大学生在几十年前为何那么金贵的原因,当年考大学的难度,和今天一比,差不多就是一个河南和江苏或者山东考生考一个一线城市双一流大学的难度,所以当年一个村里能出一个大学生真的是无上的荣耀。
落落哥是一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他觉得国家培养了他,他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设祖国。即使自己吃苦受穷,都是应该的。
而且他觉得,如果能在最恶劣的环境奉献自己,那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于是,在落落强烈要求下,他被调换到了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并在那个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注:落落这个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是当年计划经济的一个产物,这个又叫做毕业分配,毕业分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
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对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要求等不太重视。毕业分配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
具体来说,毕业分配的主要问题有: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而对学生来说,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动力,就让这些大学生产生了只要分配就万事大吉,在工作中就产生惰性,而在分配时,这些大学生又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工作。
由于毕业分配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在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还是应该去“自主择业”。经过时间的过度,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部分地区一直到本世纪初才全部退出。)
落落被调到那个地方后,在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对象(女朋友)不愿意了。
没办法,这里实在穷的叮当响,他女朋友实在受不了了。
他女朋友是他高中的同学,当年落落十分优秀,学生时代的他就大放光彩,班里不少女同学都对落落十分欣赏,而女朋友就是其中的一个,女朋友和落落是一个地方的,女朋友家里条件比较好,而且当年人们很单纯,找对象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等级分明,只要看对人,结婚不是问题。(今天人们的婚恋观念就不吐槽了……)
高中毕业后,女朋友实在掩盖不住对落落的欣赏之情,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三千字的情书,没想到原来落落对女朋友有意思,这样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情侣。
在大学时代,他俩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依旧靠着书信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二人毕业后回到家乡,双双分配到了一个普通的县级单位里。
两人的感情经受住了距离和时间的考验,但在最后却依然败给了现实。
落落兄的建设祖国的豪情,成了他和女朋友分手的导火索,女朋友本就是领导家庭出身,她实在吃不下那种苦,她很不理解为什么落落有着好好的日子不去过,非要去一个又远又偏的地方天天喝西北风,只要她稍微动用动用她老爹的关系,落落就可以直接去更好的单位上班,而且女朋友已经对他们未来做出了一系列非常好的规划,甚至包括以后有了小孩如何去安排,女朋友都想到了……
但现在落落兄的选择,让女朋友所有的规划全部都打乱了,而且艰苦的日子让女朋友彻底对落落兄失去了信心。
当女朋友提出分手后,对落落的打击也是十分巨大的,本来落落是想着带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实现自己建设祖国的愿望,但他没想到女朋友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吵架了,而这次女朋友竟然提出了和落落分手……
落落自然不会同意,但奈何女朋友去意已决,最终经历了一系列狗血的事情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