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吴王(1/2)
“我好好想想……”
朱标当然不会反问,朱元璋这些日子,都想出了什么办法。
很显然,现在朱元璋既是和他商量北伐的问题,又是最后一场考验。毕竟,朱元璋早就露过口风,让朱标主持北伐之事了。
足足一刻钟后,朱标才重新开口。
他字斟句酌地道:“华夷之别的灌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咱们要想短时间内,消除南北之分、大兴华夷之辨,并不大可能。但是,话说回来,对于绝大多数贫苦百姓来说,恐怕无论华夷之辨,还是南北之分,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能穿暖衣。这不是什么有奶便是娘,而是百姓对一个朝廷,最当然、最基本的要求。谁能做到此事,谁就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咱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其一,父王公开下旨,此次北伐,我大军所到之处,三年免征。三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免除一切徭役!非但如此,还要提前命拱卫司北上,向百姓们大规模散布这个消息!”
“但是……”朱元璋道:“拱卫司的力量,并不算强大。百姓愚氓,主要靠士绅得知天下大事。咱们的仁政,如何让北方百姓得知呢?”
“这个不难。”朱标微微一笑,道:“关于祥瑞之事,父王还有不知道的吧……”
朱标将朱元璋下旨严禁上报祥瑞,而百姓们却自发传播祥瑞流言的事情,简单介绍了一便。
最后,他说道:“其实,这免征之事是一样的。咱们江南百姓过不下去要造反,其实北方百姓的日子远不如江南百姓!只是元廷在北方实力强大,北方的造反都被镇压下去罢了。三年免征的消息一出,百姓们肯定会自发传播。另外,咱们命拱卫司,传播一些,便于百姓理解的民谣。”ps
“类似,‘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那种?”
朱元璋当然明白,这民谣的杀伤力了。要不然,他和张士诚,能都上赶着凑那个“吴”字?
朱标道:“可以比那个再通俗一些。比如这个: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吴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还有这个: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吴王,吴王来了能免粮。
这个:吃饱粮,穿新裳,吃着不够有吴王。三年不当差,三年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事实上,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令人散布的民谣。这民谣一出,闯军获得了万万千千贫民百姓的支持,再也势大难制了。
只是朱标嫌其中的“吃他娘,穿他娘”太过粗鄙,草莽气息太浓,才改成了“吃饱粮,穿新裳”。
“好!好啊!”
朱元璋的政治嗅觉,天下认得了第二,就没人能认得了第一!
朱标话音刚落,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几句民谣中蕴含地惊天伟力。
他用手敲击着御案,连声赞叹,道:“通俗易懂,郎朗上口。合辙押韵,须臾能记。切合民意,激荡人心!这三首民谣一出,可当咱十万雄兵!不错,真是不错!标儿,你这文圣之姿,果真名不虚传啊!呃……”
朱标察言观色,道:“父王可是,还有顾虑?”
朱元璋道:“如果北方三年免征,那这北伐的负担,就全落在江南百姓的头上了。咱又刚免了那么多州府的税……江南百姓,能支撑得住吗?”
朱标道:“江南百姓的税,肯定会重一些的。但是,朝廷自己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粮草。”
“到底如何解决?”
“比如沈万二,他继续报效朝廷三十万石粮食,丝毫不成问题。还有沈万二的族人沈万三家,可以献粮一百二十万石,白银三百万两!”
当初,朱标、徐达、常遇春,围攻湖州,沈万二献粮百万石以助军资,直接造成西吴军破湖州的策略,从声东击西变成了围点打援。但事实上,直到攻破平江,这百万石粮食都剩下三十万石左右,自然又还给了沈万二。
这次吴军北伐,说不得,继续动用这三十万石粮食了。
其次,就是沈万三家了。在朱标的支持下,沈线阳已经掌握沈家大权。沈万三家并没有像沈万二家一样,刻意囤粮。但是,沈万三乃江南第一豪绅,家家大业大,竭尽全力之下,还是能凑出一百二十万石粮食的。倒是那三百万两银子,对于沈万三家,不算太大数目。
“这就是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三百万两银子了……沈家果然是富可敌国啊!也罢,如今天下未定,就继续苦苦沈家吧。”
朱元璋一向看不起商人,之所以一直减税,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商人本身。现在,花沈家的钱,他
筆趣庫真是毫无心理负担。
朱标道:“还有,就是买一部分粮食。咱们平陈友谅、破张士诚、灭方国珍,国库里面的金银珠宝、奇珍异宝并不少,只是缺少粮食罢了。所以,儿臣的意思是,命水军南下,去安南陈朝买粮。陈朝盛产稻米,一年三熟。多了不敢说,二三十万石,应该是有的。”
“嗯,高丽、扶桑,都去转一转!一来,再凑个二三十万石的粮食,二来也让扶桑和高丽见识见识,我天朝水师的厉害。”
历史上的朱元璋,对高丽、扶桑的兴趣并不大。但是,经过朱标的不断潜移默化,朱元璋已经慢慢改变了观念。现在,北方中原尚未拿下,他却已经对高丽扶桑未雨绸缪了。
朱标道:“那总的算起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