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大明的各种问题(2/3)
纸》上面,《大明报纸》上面也开始讨论起了这种律法到底合理还是合理的问题。又他娘的开始向另外一个方向玩起了漂移!
虽说心里也早就有所准备,可是真遇到这种要不就漂没要不就漂移的情况,朱劲松也依旧感到蛋疼。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想要被诛九族或者灭门,又岂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享受的待遇?
说白了,有可能被诛三族、九族、灭门、抄家的,基本上就不可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起码也得是有一定江湖地位才行。
比如说官老爷们。
那些普普通通老百姓,就算是上赶着想要享受这种要命待遇,他们也没这个资格!
所以,朱劲松想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那些官老爷和乡贤士绅们指使某些文棍发表这样儿的文章,大明的百姓就愿意跟着附和这样儿的文章?
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苦哈哈的佃农,自家孩子还饿的哇哇哭呢,结果丫的煮了好不容易才从鸡屁股里面抠出来的两个鸡蛋,然后巴巴的给地主家的少爷送去了!
或者说,牛马担心屠夫。
虽说这些牛马以后都有机会成为屠夫吧,可你们这不是还没成为屠夫呢?
所以朱劲松就死活都想不通,到底是因为什么。
让朱劲松闹心的,其实还远不止类似于诸多小报以及百姓替官老爷们考虑私权等乱七八糟的破事儿。
更让朱劲松头疼的是大明下一步路该怎么走。
五小工业,这玩意对于朱劲松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或者说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以后呢?
随着大明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五小工业这种东西铺开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当每个县都有了各自完备的五小工业之后,重复建设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出现。
当然,类似于重复建设之类的问题还都是小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工坊对于工人的需求量也随之而暴增。
事实上,不仅仅是各个地方都紧缺大量的工人,大明朝廷也同样有这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工部扛把子宋玉成,那简直都恨不得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
按照宋玉成的说法,那就是现在各个地方上的工地已经在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但是对于工人的需求,也依旧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左右。
如果再算上地方官府以及民间的那些工坊,大明对于工人的需求甚至达到了三千万左右的缺口。
当然,想要解决对于工人需求量暴增的问题其实也不算太难,比如说可以让一部分百姓脱离土地,全面向工人转职,又比如说还可以引入劳工,先用劳工顶上去。
但是这两种方法也是各有利弊。
比如说引入劳工……算了,这种想法想想也就算了,真正落实下来却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劳工没有大明的户籍,也不受大明律的保护,虽然不能说一次性的消耗品吧,实际上也差不多,属于那种死了不用心疼也不用抚恤的消耗品。
这样儿的劳工,基本上都是用在开山修路等等需要拿命去填的工程上面的,根本就不可能让他们进入到正常的工坊里面去做工。
这就跟当年说是去傻贼鹰那边儿淘金但是最后却被卖猪仔去修铁路的华人劳工是一样的。
傻贼鹰能这么干,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当然也能这么干。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比如说让一部分百姓脱离土地且不说百姓们是否愿意脱离土地,就算是百姓们可以一点儿意见都没有的脱离土地,那么这些脱离了土地的百姓的收入会不会变高?如果变高了,会不会吸引更多的百姓也想要脱离土地?
如果大量的百姓都选择脱离土地,粮食的产量是否还能够保证?大量因此而闲置下来的土地又该如何处理?是继续拿来分给其他百姓?还是给这些进入工坊做工的百姓保留下来?又或者用到其他地方去?
如果分给其他百姓,这些进入工坊做工的百姓未必会愿意。
如果继续给他们保留,那对于一直种地的百姓们来说还公平吗?
至于说用到其他地方……这就跟分给其他百姓差不多,那些进入工坊里做工的百姓也肯定不会愿意。
总而言之,就是现在的大明其实是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一大堆,让朱劲松这个大明的皇帝都头疼的想要砍人。
偏偏这些问题不解决还不行,毕竟都是关系到整个大明未来的问题,远不是倭奴在天竺那边儿招募几个劳工那种小问题能比的。
所以,朱劲松就很头疼。
不过,朱劲松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擅长把自己头疼的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去。
比如说面对各种乱七八糟的反向漂没和漂移的问题,朱劲松就选择了把问题扔给礼部以及御史台、锦衣卫和都察院。
礼部该想办法出台新规定的就去想办法,御史台该查的查,锦衣卫该抓的抓,都察院该问的问。
又比如说各地都存在五小工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扔给内阁的一众大老们以及工部尚书宋玉成去头疼。
其他像什么宗权、私权、公权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扔给内阁跟刑部的一众大老们去头疼。
反正这些人都是拿着朝廷给的俸禄,这些问题也算是他们的份内之责,要是这些大老们解决不了问题,朱劲松也可以选择解决掉他们,然后换一批能解决问题的人上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