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进取心的消退?(2/3)
跑那儿自立山头去的,咋,你还想等着咱大明的军队过去把你给剿喽?”……
等王子轩离开之后,朱简煐同学才试探着问道:“您老人家这是打算直接拿下新南威尔士,不再用新南威尔士来逼迫英格兰了?”
朱皇帝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若是咱今天没见着你二丫头叔,倒也不会冒出来这个想法。”…
朱简煐一愣,问道:“这事儿怎么跟二丫头叔扯上关系了?”
朱皇帝笑着摇了摇头,忽然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那咱问问你,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盛世和亡国之祸,都是怎么回事儿?”
被朱皇帝这么一问,朱简煐同学却是更加懵逼了。
自从朱皇帝广建社学、县学和府学之后,这大明的读书人也就越来越多,后来又慢慢的开放了一部分报纸方面的管制,允许读书人向报纸投稿,慢慢的这报纸上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五花八门。
类似历朝历代的兴盛和亡国之因,更是报纸上的热门话题。
越是热门的话题就意味着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讨论出来的结果也就越多。
不论对错的话,大明现在总结出来的历代兴盛和亡国之因,起码得有几十种说法,其中流传度最广,也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就是每次朝代更替都因为战争的原因而造成人口锐减,从而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再分配,而亡国之因也同样是因为土地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人口数量。
但是这个原因跟你朱皇帝现在要直接拿下新南威尔士有个毛的关系?
就说这个土地资源的再分配吧。
大明干翻大清其实很容易——朱皇帝这边儿一举起反旗,稍微打了建夷两下,整个大清各地就冒出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反王,而大清的军事实力又实在太过于拉胯,再加上钱聋老狗跟和中堂想出来的那些妙招不断给各地的反王们帮以,以至于大清就像是一个多年老ed,一朝倾颓,连找老军医的机会都没给。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清的绿营兵那是能降就降,送完装备就回去接着拿建夷的饷银,很多时候就是一声炮响,对面的绿营兵就直接扔下兵器和盔甲之类的跑路。
这跟忠诚不忠诚无关,而是单纯的傻不傻的问题——那些绿营兵再怎么傻,他们也知道大清得依靠他们来“剿灭”各地所谓的叛军,所以扔了装备盔甲跑路没什么问题,真要是傻乎乎的把叛匪们都给剿了,那才是自寻死路的蠢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这其中不光有中原堂口的老祖宗们总结出的经验,同样还有这些绿营兵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最早帮着大清夺了江山的绿营八旗,最后的待遇可比人家建夷的满州八旗差远了,人家那叫铁杆庄稼,绿营八旗连后妈养的都算不上。
所以吧,绿营兵基本上就是出工不出力,甚至还盼着那些反王们能赢——建夷赢了,他们就得继续当奴才,如果反王们赢了,绿营兵摇身一变就是汉家百姓!
面对这种用脚后跟做选择都不会出错的选择题,绿营兵们当然也不可能做错。
结果就是仗打了不少,但是那些所谓的仗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根本没雨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干翻大清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人口锐减的情况,甚至远不如后来朱皇帝干掉其他那些“朱皇帝”时产生的伤亡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朱皇帝干掉其他一众反亡时的伤亡很大。
恰恰相反的是,其他一众反王手底下的那些兵丁也没几个真心想要拼死的——跟朱皇帝混是汉家百姓,跟其他反王混还是汉家百姓,只要不是跑去给建夷当奴才,跟谁混有什么区别吗?
再说了,当时谁不知道人家朱皇帝势力雄厚待遇好,统一天下是早晚的事儿,不趁着这个时候早早的改换阵营而是玩命打仗,最后不踏马白死了吗?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谜的局面:干掉大清没出现丁口锐减的情况,一统天下的时候也没出现丁口锐减的情况,反而因为农会直接统治到村的情况,使得大量隐户被清查出来,丁口数量又莫名其妙的多出来几百万。
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会直接分田到户的行为就是对土地资源的再分配。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按照当时所谓汉地十八省所能耕种的土地数量来看,其实是远不足以承载三亿多接近四亿人口的。
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朱皇帝从孟良崮时期就开始大力推进水利系统和工业化的建设。
水利系统即河道、沟渠、水库,这一整套系统的存在保证了土地的产出量。
而工业化的建设则是大量工坊的兴起分流了大量的人口,大大降低了百姓对于土地的依赖。
也正是因为两条线路平行并进,才使得大明能够用当时有限的土地来养活远远超额的丁口。
直到后来收复了棒子收复了辽东和奴尔干,收复了草原,收复了兰芳、旧港、交趾等一片又一片的故土之后,大明才慢慢出现了地广人稀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以前历朝历代的兴盛和亡国都是因为土地资源,那么大明现在可是地广人稀,根本不需要担心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好吧?
然而面对朱简煐同学的疑问,朱皇帝却是呵的笑了一声,一边屈起手指敲着桌子,一边慢悠悠的说道:“历朝历代的兴盛固然是因为土地资源的再分配,但是你,包括那些研究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