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瓦胡岛攻防(七)(3/3)
催嚏、呕吐性的联苯氯化砷及联苯氰化砷,这几种毒气弹具有储存方便、起效时间快、不易分解的优点,适合装填于各种炮弹、炸弹以至手榴弹。而且比其他杀伤性毒气较为“人道”,主要是促人流泪、打喷嚏、呕吐,以至失去战斗力,不会造成明显的ròu_tǐ伤害,也不易致死。缺点是对天气情况要求高,作用时间有限,杀伤效果差——对方只要熬过一段时间就能恢复战斗力。事实上,登陆前施加毒气攻击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并非必要条件,即便因为天气情况无法投放毒气,部队还是会照原定计划发起突击,只是那样一来,预计登陆部队的损失会严重一些。
现代毒气首次被使用在战争是在另一时空的1915年4月22日傍晚,德军对英国战壕实施猛烈炮击的同时,使用了500筒共168吨氯气。结果是毁灭性的,造成15000人伤亡,使英国人在长度4英里,纵深8英里的阵地上停止一切抵抗。后来英国与法国以牙还牙,使用了比氯气毒性更强的的光气(clcocl)进行回击,大规模毒气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大风景。
而在本时空,现代毒气是在今天——1915年1月5日晨——由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在瓦胡岛登陆作战中首次使用,比起欧洲恶魔们使用的氯气、光气及其后更残忍更恐怖的n种毒气,华军使用的毒气似乎更“人道”一些……天知道!
潘国臣咋咋舌,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防毒面具,他可不想被那些更“人道”的毒气熏到。
一年前,他亲眼目睹过以死刑犯、政治犯为对象的秘密毒气实验,中毒者的可怕表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他大脑皮层上,一想起来还反胃、想吐。
这就是战争,为了达到目的,理应不择手段。
相比之下,我们还更“文明”一些,不是吗?
烟雾消散之前,第一阵144艘轻型步兵登陆艇中的绝大部分顺利冲上了落日海滩,头戴制式橡胶防毒面具的五个步兵营约五千名陆战队官兵踏着松软的海沙,潮水般冲进了淡淡的黄烟中。
最先登陆的几个连队被留下来保卫滩头,其他部队以营为单位,按照事先划定的区域,分别朝预定目标突击:包括滩头两边的岩壁、正前方的公路和公路后面的几个小山包。
“绕过燃烧的残桩落木,跳过七零八落的鹿砦与铁丝网——有时需要扔几根爆破筒开路,前面晃出一道堑壕,里面没有人!再往前,一个、两个、数不清的弹坑,弹坑旁不时映出塌陷的工事与堑壕——看到人了,开火!机枪组跳进弹坑里,架起机枪掩护,连长让掷弹筒手打了两发白磷弹指示方向——毒烟还未消散,看不清楚东西。”
“连长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步枪上刺刀冲锋!大家比赛般地向前冲,但是面具很憋气,从滩头跑到这里就觉得很憋气了,汗水蒸发的水气蒙在眼镜上,从外面又擦不掉,实在可恶!就这样什么都看不清地冲了上去,看见似乎是人形的东西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射击、刺杀,脚下一不小心会踩空……”
“从侧面冲上一个机枪阵地,带水套筒的马克沁机枪完好无损地架在掩体里,机枪手在哪里?模糊间看到战友从掩体里面拎起一个人,是美国兵吗?为什么不抵抗?大概被特种烟雾熏坏了吧,脸上、脖子上全是粘乎乎的液体,是眼泪还是鼻涕?大概还有呕吐物,看起来很恶心。战友把他拉出掩体,踢倒在地,给了他一刺刀,我这才看清那位战友的肩章——中士的话,应该是班长,事后才知道,果然是班长!既然班长动手了,那就不可以再犹豫,我也捅了下去……”
“敌人在逃!不能停,继续追击!前面就是公路,三三两两的美国兵踉跄着跑上公路,机枪响了起来,打兔子似地把敌兵打倒在公路上。队形已经大乱,左边升起了信号弹,连长下令重新集结,可是三排已经冲过了公路……”
——《瓦胡岛战地日记选集》,第一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