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铁流(十一)(1/2)
“请看这里,兰萨铁路由阿拉山口出旧国境后,沿阿拉湖、萨瑟科尔湖南岸向西北延伸至巴尔喀什湖东端的边境重镇阿克斗卡,再从阿克斗卡折向南转至萨雷奥泽克……如今方面军主力已向阿克斗卡集结,萨雷奥泽克到塔什干之间每日六对的运量足以维持第10集团军的有限攻势,以兰萨铁路每日四十对的最大运量计算,尚有每日三十四对的运量来保障西北战区的夏季攻势,相较兵力较多、任务较重的北方战区已属宽裕。”
苏三岭在这里提到的第10集团军,乃是4月下旬西北方面军攻占塔什干后“第一次重整”的产物。
根据大本营的事先谋划,西北方面军在夺取塔什干后,主力应尽速北返,为夏季攻势做准备。另以有力之一部活动于咸海以东以南、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广阔地域,密切配合特务机关的谋略活动,伺机解放布哈拉、希瓦两汗国,视情打通与波斯民族解放势力的联系,以间接策应印度攻略。这“有力之一部”就是严猛上将的第10集团军,下辖第21军(预备步兵第41、42师),第25军(预步49、50师),骑兵第7军(预骑24、25、32旅),另直辖骑兵第16旅和装甲第17旅,连同附属部队共约12万人。
方面军主力奉命北返后,第10集团军在巩固交通线的同时积极出击,首先集中机动兵力沿锡尔河北上,于5月初攻占扼于锡尔河与其东面莫因库姆沙漠之间的交通要隘突厥斯坦,在此构筑防线屏御北面之敌。继而主力乘车南下,朝塔什干西南方攻击前进,于5月24日进占中亚名城撒马尔罕,稍事整顿,又转而进军撒马尔罕以西300公里外的布哈拉汗国都城,至今尚未传来捷报。
苏三岭稍稍停下来喘口气,又抑扬顿挫地补充道:“且西北战区现有部队消耗的补给大多可在新疆省内解决。无须内地转运,较亚俄战争时西北方面军的拮据困顿情形,堪称天地之别……”
原来亚俄战争之后,帝国高层痛感西北经济薄弱。距离内地经济中心过于遥远,难以支持大军活动,决心以国家力量推动西北尤其是新疆省的军需相关产业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央政府在新疆最先集中力量推动发展的正是粮食生产。为此。除了以种种优惠条件招揽内地移民赴疆垦殖外,还参照外东北新收复地上实施的生产建设兵团制度,在包含西北新收复地的新疆全省相继成立4个农垦师,由专业农垦公司指导,在迪化-石河子地区、塔里木河沿岸地区和伊犁河以北地区建设集约化农场。
各农垦师均以亚俄战争退伍老兵为主体,以免费分房分地(自留地)、税赋全免、附加补助等超出一般移民的优惠条件鼓励老兵们携妻带口(还可外带其他亲戚,也欢迎愿意遵守兵团条例的一般移民)举家迁入,平时由各农垦师下属的团、营、连各级单位组织生产,农闲时定期集训,预定战时每个农垦师可征集出一个重步兵师的满额兵员并可长期保证该师外出作战的给养。
到19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师数量增加到6个,总人口超过150万,其中15万人纳入陆军第一预备役。兵团开拓的耕地占全疆可耕地的五分之一,生产全疆四分之一的小麦和一半以上棉花,兵团的牧场养有全疆一半的马匹,兵团肉类加工厂生产的熏肉和肉干供应整个西北军区,占军区平时正常消耗的六成多……
此外,大批私营农垦企业被令人垂涎的优惠政策所吸引,随着兰迪铁路的通车,各种各样的私营农牧场如雨后春笋般在沙漠和戈壁边缘疯长起来。资本带动着产业,产业带动着移民。大量内地农业移民的涌入,彻底改变了新疆的民族构成,据1914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占新疆省总人口的3成,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战前新疆农业的大跃进发展,确保了西北方面能够成为与北方方面并列的对俄作战主要方向之一,对俄开战后,西北方面军36万官兵和12万8千匹战马需要本土供应的给养(不含弹药)9成以上来自新疆省内,使得来自内地的铁路运力可集中用于其他物资的运输。
自古以来打仗没有粮食万万不可。然而现代战争光有粮食也没办法打,亚俄战争时西北方面军的武器弹药几乎全部要由内地供应,打起仗来难以接济,所以一开始被交通较为方便的俄军攻了进来,压着打了好一阵。
痛定思痛,在大力发展新疆农业的同时,中央政府又制订了发展新疆工业的十年计划,希望新疆本地的军工生产能够补充未来西北方面军的部分需要,减少从内地长途运输的消耗。
新疆本身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尤其发展军工所需的几种重要矿产质量好、富矿多,具有发展军事工业的天然优势。
在1905年制订的新疆工业十年计划中,政府集中力量主导推动的是钢铁、弹药、轻武器和燃料的生产设施建设,以政府支持的大财团牵头融资的方式相继开办了哈密钢铁厂、迪化重工、帝国石油克拉玛依油田、疆省煤铁联合集团、北疆机械、安西化工等大型工矿企业。1910年兰迪铁路通车后,省内军火工业在政府大规模采购支撑下飞速发展,产量连年翻番,对俄开战后,西北方面军所用弹药和油料8成以上可由疆省就近补给,此外,方面的大部分车辆,包括卡车、装甲车、战车和机车,均可在省内大修甚至改装,包括80毫米迫击炮、75毫米步兵炮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