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2/3)
”朱由检出乎大家意料的肯定了孙承宗的罪责,言辞之间十分的冷冽,“朕让你督军辽东,就不能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后金八旗又不是你手中的兵,你让他们往宁远打,他们就要一直往那里打,明知道你们在那里有铜墙铁壁还往上面冲,你以为皇太极是傻子?!”孙承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听出了皇上的严厉指责,这些话说的都很可观,客观到他无法反驳。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后金对于我朝的宁远防线还是很忌惮的。这里面也少不了孙卿家你的功劳。从提出了这个对抗后金方案至今,说明它也是取得了成效的。”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的事情,朱由检现在是信手拈来了,“可是孙卿家,大臣们奏章上所参的你的问题,你可有虚心接受了?你是辽东督师,不是光修防线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的视野,怎么能应对后金的变化。如今皇太极已死,固然大家高兴于一个强大的敌人死了,但是孙卿家你还看到了什么?”
孙承宗心中一冷,这也正是他想的,皇太极其心甚大,从他上位后重用汉人,约束八旗内部贵族的言行,想要开垦荒地等等,这些都能看出来他谋的是天下九州。然而这样一个人死了,就等于是群魔无首,剩下的三大贝勒都没有他的野心与宏愿,他们更加的野,因为没有高远之志,所以更加放纵自己,所以对于大明而言,也许是更多场的掠夺战。
“臣以为后金必然会陷入一个争权的乱局中,三大贝勒面和心不合,还有多尔衮与多铎等旗主也未必不想分一杯羹。但是后金也会转移矛盾,对于我朝边关的攻击可能会更加无所顾忌。臣请皇上恩准,加强边关的防务。不再局限在宁远一线中,更要向周边扩散,加紧各处的军队操练,以防不时之需。”
“加强是一定要的。”朱由检先是定下了一个总基调,“可是朝廷投入辽东的军费甚多,这些你也清楚,如果要延长防线,势必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这些该怎么办你可想过?”
温体仁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却一边支起了耳朵,今个就是皇上与孙承宗的一场大戏,他都不知道唱出来的时喜剧还是悲剧,原来以为皇上把孙大人召回来只是做做样子,不会重罚。现在看来不会重罚是真的,但是做做样子却是大大的推测错误。问孙大人怎么赚银子,这不是为难人嘛?自古打战就是烧钱,哪有挣钱的。
孙承宗一脸踌躇地看着朱由检,的确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他想说朝廷财政吃紧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用军费了,如果辽东被攻破了,没有了国那有钱有什么用。但是他也知道,这几年天灾频发,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多到了现在财政都是捉襟见肘的,要不然皇上也不会对贪官下狠手了。
“看来你不清楚。”朱由检也没有失望的神色,指望这群人想赚钱的点子,里头除了懂的怎么贪污来钱最快之外,其他估计都没有那个商业思维。“那么你说我朝对后金最根本的优势是什么?”
优势?孙承宗愣了一下,后金兵强马壮,翘勇善战,两军对持赢得把握不大,就是这次近郊腊八之战,都不是胜利,惨胜其实而是一种平局。孙承宗不确定地说,“我朝地大物博,后金却盘在东北一带,论起后备物资他们没有我们的充分。”
朱由检环视了一圈下方,也没有看到一个有独到意见想要发言的人,也不知道这群人是真的有仁义之心,还是困在教条中的日子久了。他想起了吴无玥说的那个字‘人’,后金与大明相差的就是一个人数。
后金八旗再厉害,皇太极的能领的兵又能超过二十万吗?只要心够狠,那么在明朝能用的兵力下,蚂蚁也能咬死大象了。归根到底,明朝的军队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士气,而他们不理解卢象升能赢,其实他只是明白了一个词‘慈不掌兵’。凡是参了军就要有视死如归的信念,凡是当了兵就要有拼死一搏的钢铁意志。只要孙承宗敢不惜用人命为代价,还会拿不下后金?可惜,孙承宗要顾忌的东西太多,而边军也非都是钢铁意志之人。这些军费投了进去,有了一条防线,却还不够,还不值这个价格。
然而这样赤.裸.裸的话却不能说出来,朱由检换了一个说法,“孙卿家说的对,我朝比后金资源丰富,就算遭了灾也能用此处救济彼处,这是他们窝在东北一角所不能比的。但是你们不要忘了,正是这个原因后金才会对大明虎视眈眈,这里有他们要的粮食,他们要的土地,他们要的能活下去的资源。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拼尽全力,都是因为他们退无可退。那么你们呢?你们可以退,有了退路就没有了决心。你孙承宗一日不再是辽东督师,虽然会郁郁不得志,但也能偏居一偶,归隐田园。可是你问问皇太极,他若不是大汗的下场,说不准就是被几大势力蚕食之后被逼死,再看看多尔衮的母亲,都被逼得殉葬了。”
“所以后金懂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永远不要停止征伐的脚步,那么他们的将士在战斗中得到了训练,他们的意志在战斗中不断的凝炼,这些都是你们没有的。所以这些防线与那些防线,都只能防住一时,你猜不到昨日他攻打宁远,今日绕道蒙古,来日又会从哪一个地方进攻。朕说过失败不可怕,大明的失败也不是一次了,而胜利了更要慎重,无论是胜还是败,都要知道自己到底输在哪里,又究竟赢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