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剑指京都府(2/3)
公司也生产出了坚实耐用的军用卡车,于是他再一次将师属炮兵配置扩增,组建成了现有的拥有近五千人的炮兵团,配备了三十六门75毫米野炮、二十四门105毫米榴弹炮以及十二门150毫米榴弹炮。加强后的师属炮兵部队在交战之初将维新政府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但反应过来的维新政府很快就从舞鹤镇守府和吴镇守府内调拨了二十多门155毫米榴弹炮和十门280毫米榴弹炮,这在火炮数量上虽然无法与徐卫的炮兵部队相抗衡,但在威力上却扳回了原有的劣势。
不过维新政府并没有高兴多长时间,徐卫很快就从新澳港调拨了近百门203毫米榴弹炮和十二门305毫米口径榴弹炮。甚至为了完爆维新政府炮兵,还从新澳港调拨了刚刚被外界获知的406毫米榴弹炮。
新澳港军工厂设计生产的中型火炮有两种,一种是203毫米、305毫米、406毫米口径的重型加农炮,主要担任要塞炮和舰炮。另一种则是203毫米、305毫米、406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是一种野战炮。
这三种重型榴弹炮虽然被当做野战炮使用,但其重量沉重,无法跟随军队转移,所以通常用来当做列车炮以及对峙战线内固定碉堡炮台使用。
列车炮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行动最为迅速。并且杀伤力最大的火炮,其概念最早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在英国人安德森的作品《国防》中被提出的,随后在六十年代俄罗斯亦有著相同的概念,然而最早使用列车炮的国家则是美国。
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为了围攻邦联军据地彼得斯堡,首次采用搭载了无盖列车的十三英寸臼炮进行轰击,这是世上第一款的列车炮。
在后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亦开始以列车炮作为轰击要塞及堑壕的武器,把列车炮的使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使用了射程一百三十公里的巴黎大炮轰击法国巴黎,因此协约国在战后拟定的凡尔赛条约中列明德国禁止使用列车炮等重型武器,虽然如此,但希特勒在重整德国军备后,列车炮再次面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德国制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列车炮,这些列车炮的口径比较大,由150毫米至 毫米不等,其炮管亦较相对长,所发射出来的炮弹射程有数十公里。
虽然列车炮火力巨大。射程远,并能够在没有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敌方纵深和坚固目标予以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列车炮过于笨重,并且在移动中要进行复杂的拆卸。加上制造成本高,大口径火炮寿命短,实际使用中并不理想。
徐卫命新澳港内的徐氏军工厂生产大口径榴弹炮自然不是为了制造这种华而不实,且对铁轨依赖严重的列车炮,他所需要的是自行重型榴弹炮。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早在一战之初沙俄帝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在后世,第一门真正的自行野战火炮是由法国在一战后期发明的,当时坦克刚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五种口径、九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三万一千多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同时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不过以现在的技术依然无法实现这种重型榴弹炮的自行设计,徐卫军中中小口径火炮都是以卡车为牵引动力的牵引火炮,所以这些已经设计生产出的重型榴弹炮只能被用来当做固定碉堡炮台使用。
在现在的条件下,重型榴弹炮使用非常麻烦,尤其是305毫米榴弹炮和406毫米榴弹炮,这两种火炮单单是炮弹都要以吨来论,更不要说它们的炮体重量,只有与大型的龙门吊相配合才能够使用,并且造价也是极度的昂贵。
305毫米榴弹炮的射速为每三分钟两发,而406毫米榴弹炮的射速为每两分钟一发,这种射速对于中小口径火炮来说算是非常慢的,但其威力却是巨大的,以目前维新政府防线碉堡的防御程度,没有任何一处碉堡能够承受住305毫米炮弹的两次连续击中和406毫米炮弹的直接击中。
进入名古屋沿线第一条防线的第七师很快便于强行增员到第一条战线的维新政府军队相遇,随后两军便展开了白刃战,不过能够冒着猛烈的炮火从后面的防线突进到第一条防线的维新政府士兵都是现役的常备军队,在白刃战中自然完爆第七师这群新兵。
第七师很大部分军官和全部的士兵都是日本人组成,这些人在情感上对维新政府的军队有着天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让他们在两军狭路相逢的时候产生了一丝犹豫,也恰恰是这一丝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