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遗失的古文明二(1/2)
遗失的古文明二
吐尔逊队长和李明国校长他们一队三人从西边寻找,一路看见人就问看见6个小学生没有,生怕遗漏了可疑迹象,不管是牧羊人,砍柴人,农田劳动的,还是打青草的都说没看见,骑马一路奔到塔里木河边也没发现可疑足迹,富有经验的吐尔逊和李校长商量,孩子们很可能没有走这条路,那就是走的英吉海子,我们赶紧和老方他们会合,再商量对策。
他们赶到英吉海子打渔人告诉说老方他们才走一两个小时,李校长他们在打渔出随便吃点东西,补充满水,骑上马往南走去,是应该用走字,在沙丘上,草丛中,骑马也不比走路快多少,锋利的芦苇叶不时刮蹭着马和人的皮肤,拉拉扯扯,牵牵绊绊想快也快不起来。
吐尔逊李校长他们赶上老方他们都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他们在方兰欣他们经过的一片小海子边露宿歇息,原本打算连夜继续往前找孩子,想想还是明天再继续,一是,黑夜到处模糊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二是怕孩子们见到有大人找来躲着不见,这样就错过好时机,三是现在已经很晚了,大家都累了一天明天还要继续寻找保持好的体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赶上孩子们呢。大家商量今晚就此休息。
这一夜,
方爸爸他们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原本想天黑前能赶上孩子们,可现在却在这小海子边露宿了。
吐尔逊是土生土长的维族人,他们的祖辈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对这片土地熟知又熟。大家看着天上的繁星点点,听吐尔逊讲他祖先。
吐尔逊的父辈们世世代代在沙漠中的海子之间生活,他们旁水而居,其生活方式奇特并有自己的方言。《回疆志》载“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罗布人本来就不多,战乱的迁徙及1852年爆发在小罗布淖尔的鼠疫,给罗布人造成巨大的灾难,罗布人四散逃亡,部分西迁至今洛浦县,部分散居在若羌、轮台、尉犁县境内。
罗布人被中国官方划归为维吾尔族的一支,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生活着一些操维吾尔语罗布方言、以打鱼为生的土著居民,被称为“罗布人”。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布人很早就居住在敦煌罗布泊一带,罗布人信奉胡大逊尼派。罗布人认为在距旧阿布旦村附近有一个神圣的地方,这是一个用芦苇和胡杨木建成的四方形建筑,高约2米,长宽均有6米,门朝南开,西边另外建有一堵小围墙,传说围墙内的地底下埋有圣物。
传说,古代有六位伊斯兰教的圣贤带着一条狗从和田来到罗布泊,这些圣贤们对昆康伯克的一位祖先所行的善事进了褒奖,奖品是一个铜体和一面旗帜。圣贤们离去的时候被一伙强盗盯上了,强盗们沿着圣贤留下的脚印一路追杀,圣贤们发现之后就砍掉了狗的腿,狗变成了一尊化石。
罗布人很崇拜老阿布旦的这个圣地,虽然罗布泊一带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罗布人就是要守护这快圣地,坚持在罗布荒原上一直生活下去。
罗布人结婚之前必须得到双方父母同意,新郎要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到新娘子家去干活,跟着未来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鱼。
举行婚礼前夕,新郎家里要为新娘家准备几头牛、羊以及几张狐狸皮等物,由新郎送到新娘家,作为聘礼。
新娘要为新郎拿出用罗布麻做成的12件衬裤。新娘的父亲要把门前的某一块海子赠给新娘做陪嫁。
罗布人的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新郎和新娘要站在门口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他们身边都有伴郎和伴娘,新娘的父母要端上烧烤得香喷喷的鱼和野鸭肉招待来宾。吃过饭之后,阿訇把两张头巾盖在一对新人头上,诵经祝福。
婚礼结束时,所有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向新人表达美好的祝愿,说一些祝他们夫妻恩爱、幸福甜蜜的话。然后,大伙把一对新人送到海子边,目送新郎新娘到达对岸,进入到新娘的父亲为他们准备的一座帐篷里,新郎新娘将在此度过新婚之夜。
次日清晨,两位中年妇女给新婚夫妻送净身的水,小两口清洗过后则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向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表示谢意。各家主人分别向年轻夫妻送上松鱼、罗布麻、布料、木器等礼物。岳丈要给新女婿送卡盆、鱼网等生产和生活用具。
举行婚礼的当天,罗布人村寨像过节一样热闹,年轻人要举着罗布麻唱歌、跳舞。
早期的罗布人的主食是鱼,吃法很简单,添上水炖或者清理好穿起来,找来一些干燥的红柳枝点着了烤着吃。吃的时候是要用点调料的,这种调料叫“蒲黄”。可别小看这种调料,确切地说是一种花粉。这种花粉以现在论证是一种很高级的保健品原料。不过现在随着罗布泊的干涸,以捕鱼为生的罗布人也逐渐成了牧民,吃鱼的次数相对也就少多了。刚刚成长的芦苇,连根拔起来,咀嚼下部分白色湿嫩的根也就算是他们的一道菜肴了。在罗布人中百岁老人并不少见,也许这样简单的饮食结构正是他们长寿的密绝之一吧。罗布人逐水而居,穿罗布麻衣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