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第479章 秘色瓷(1/2)
马立文倒是想替自己的学生辩驳来着,可是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回头瞪了那不成器的学生一眼。
看到马立文这样的表现,季坤算是看明白了,这冯洋只所以会变成这样,完全是马立文这个当老师的没有教好,他若是在平时发现苗头的时候就能及时提醒正确引导,这冯洋也不会歪成这样!
不过这些都不关他的事,别人的徒弟他也没兴趣管教,他只关心霍思宁这次的比试成绩。
想到这儿季坤忍不住朝着霍思宁那边看去,这才注意到霍思宁手中似乎拿着一只青瓷碗。
季坤眼睛眯了眯,盯着那只瓷碗看了几秒,忽然眼底一惊,嘴角微微翘起,故作惊讶地喊道:“霍师妹,把你手中那只碗拿过来给我瞧瞧!”
季坤这一喊,倒是把屋子里其他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霍思宁手中的那只碗上。
石庆云率先看出了名堂,和季坤对视一眼,惊呼道:“这是……”
霍思宁笑了笑,将她从箱子里找到的唯一一件物品放置在桌子上,徐徐缓缓地道:
“釉色莹澈凝貌青,夺得千峰翠色来,釉质青而亮,釉层薄而匀,我想这只瓷碗才是这些人甘愿冒险偷渡出境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只瓷碗,是一只真正的唐代越窑秘色瓷茶盏!”
越窑青瓷的存世量不算少,但是真正的唐朝越窑秘色青瓷却是少之又少。
唐朝作为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可是即便如此,真正的盛唐越窑秘色瓷也是十分罕见的。
因为越窑产量并不高,导致在当时秘色青瓷有“臣庶不得用”一说,只作为皇室御用贡品,甚至作为皇家高品级随葬物品之一。
越窑秘色青瓷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母亲瓷”,以胎质细腻、釉色温润,以青翠晶莹名闻天下。
一件保存完整的盛唐越窑秘色青瓷,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价值不可估量。
在国外,这样一只瓷碗的拍卖额至少在千万以上,这也是为什么霍思宁认为那些文物贩子的主要目标是这只瓷碗的原因。
霍思宁这番话刚说出口,众人皆是哗然,马立文激动地问道:“你确定这是唐代越窑?”
霍思宁点了点头:“教授您上手看看就知道了,擦掉碗底那层红色油漆,里面的戳印就出来了。”
马立文再也顾不得与霍思宁的嫌隙,见季坤盯着那只越窑秘色瓷仔细端详,顿时眼神狂热,站起来飞快跑到了季坤的跟前,围绕着季坤手中的那只青色茶盏目光灼热。
唐代越窑秘色瓷,这可是国宝级的东西!别说是年轻的学员们,就是他们这些专家教授都没有真正接触过着东西。
见到三个教授都一脸的激动,冯洋的眼中闪过浓浓的嫉恨与怨毒之色,看了那只茶盏一眼,他故作懵懂地问道:
“我记得影青瓷的特征跟秘色瓷很像啊,会不会是影青瓷?”
冯洋这话如同泼了一盆凉水,将三个兴奋不能自已的教授瞬间拉回了现实。
唐代越窑秘色瓷在古玩圈子里一直就是传说一般的存在,大家也只是从书籍资料中了解到有关的信息,但是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实物,也就无从鉴定这东西的真假。
而影青瓷正是清代窑工仿照越窑秘色瓷烧制的,在外形特征上的确跟越窑秘色瓷很像,所以冯洋的这个猜测也不无道理。
霍思宁哪里不知道冯洋说这番话的意思,她笑了笑道:“你错了!”
不等冯洋反驳,霍思宁继续道:“首先,影青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画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才会被称为‘影青’。”
“而这只越窑秘色瓷则是‘青如天,明如镜,润如玉’,这其中的区别大了去了。”
“其二,影青瓷通常会采用刻花霍堆雕作为纹饰,而这只秘色瓷通身光洁素面朝天,没有半点花纹。”
“综合这两点就可以判断出来,这只茶盏与清代影青瓷只是颜色相近,其实没有半点关系。”
当然,还有一个证据霍思宁没有说,那就是,她用天眼扫视过去,这只越窑秘色瓷上面紫气浓厚,比她买的那两只康乾鼎盛时期的珐琅彩的浓度要多了好多倍,所以这玩意儿肯定不是清朝的东西,而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没错了。
冯洋冷哼一声:“那你怎么不说这是定窑?”
霍思宁摇头:“定窑的物件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因釉的薄厚不匀,在瓷器外壁多见泪痕,但是这只碗釉质腴润逛街,碗壁没有任何多余的杂质图样,与定窑的差距太远。”
冯洋被霍思宁这一番抢白驳斥得面红耳赤,噎得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一旁的石庆云忍不住一声赞叹:“说得好!小姑娘年纪虽小,但是见识的确不一般。季老弟,我这回算是心服口服了,周老的眼光果然不一般,这小姑娘的确是个好苗子!”
季坤笑了笑,算是认同了石庆云的观点。马立文纵然对霍思宁有意见,但是这会儿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小丫头的功底很扎实,比起他带出来的徒弟要厉害多了。
发现一只越窑秘色瓷,这事关系重大,就算是三个教授鉴定过后一致认定这只茶盏确实是唐朝越窑,还是要经过更进一步的检测才能填写鉴定报告。
“去仪器鉴定室进行一下碳十四检测,石教授你跟我一起过去。”季坤说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