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红红火火过正月(1/2)
初二这天晚上是要送年的,也要把家里的供桌撤掉,都说年越早送越好,所以吃完晚饭,刚一下黑影,赫实就出去放了鞭炮把年兽赶走了。同时,一家人在供桌前烧了纸,给赫重瑞磕了头就把供桌撤下了,撤下的吃食一人分了些,当即吃掉保佑不生病。
之后,又准备了明日回娘家需要备的礼品,张氏给每家都准备了沙参蜜糖和下午时赫儒依与文静研究的糕点,再把年前存着的酒带着就成了。
初三一大早,赫良驾着马车,载着赫儒依一家就向镇里去了。这里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初三回娘家,回的越早越好,住一晚上后,初四再回自己家。
到了张秀才家,赫儒依的三个舅舅和家人都已经到了,见她家的牛车来了,所有人都出来迎接,赫儒依和小二赶快跟着张氏下车给大伙儿拜年。待进了屋,赫儒依和小二又恭恭敬敬地给几位长辈行了礼,并且从长辈那里拿到了压岁钱,而张氏也发出去不少新年红包。
赫儒依虽然总跟着张氏来镇里,可还是第一次见到所有亲戚这么齐整地聚在一起,受到欢乐氛围的影响,她也高兴起来。
在张秀才家住了一宿后,初四早上,吃过午饭,带着徐氏给准备的东西,一行人赶在天黑前回到了凤栖村。
初五的时候是不宜出门的,因为“五”与“福”同音,出门就是“破福”,所以这天大家都要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连大门都不出。
大年初六是“送水日”。过年这几天是不宜动针线和浣洗衣物的,而初六这天,就打破了这些禁忌,要把过年这几天的脏衣服都拿出来洗干净。
初七是“人日”,是人的节日,是古代对于人权的尊重,也只有这天下人才是人,当然,这在赫家是不存在的,因为赫家人从未有不尊重买来的这两家人的情况。但是,张氏还是大方的赏了他们没人十文钱,算是给他们过节。而初七这天,还是管小孩儿的日子。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就要吃面条,将小孩的福气绑上。如果是阴天,就不能吃面条。好在这天天公作美,太阳暖的连房上的雪都开始融化了,所以张氏特意吩咐了做了全蛋的无水面条,让大家饱饱的吃了一顿。
初八是祭谷的日子,虽然今年赫家已经不打算再种粮,可是生活总离不开粮食,所以在看到天气晴朗后,大家都十分高兴,张氏让赫良赶快下地窖拿了各色谷子出来,奉案跪拜,祈求这年风调雨顺。
其实,初一到初八这些天在这里都有着说道,所谓“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说的就是这大年初一到初八每天代表的日子,如果这天天朗气清,那么所代表的动物在这一年里都会健康,如果阴天,则否。索性这年初一到初八都十分晴朗,让人觉得这一年必定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
初九这天,则是“天日”,是天神的节日,这天所有人都要和和气气,不能生气,更不能与人发生口角,以示对天神的尊重。
初十是“石日”,要“石不动”,家里有磨盘等石制品的,是不能动的,因为石头与农事相关,据说动了石头这一年田里的石头就会变多,影响耕作。这天中午还要吃饼,吃了饼后,一年的农事都会顺遂。这倒是给了赫儒依一个吃的理由,大早上起来就兴奋地与文静一起研究饼的做法。千层饼、手抓饼、鸡蛋灌饼、盘丝饼、土豆饼,一张一张地从锅里烙了出来,吃得大家直呼过瘾。
正月十一开始准备过元宵节的东西。赫良、赫实和文远开始找木头削木条,用作灯笼的材料。因为十五需要的灯多,而削木条又是个手艺活,所以三个男人足足削了一整天。
正月十二、十三、十四,大家继续忙着做灯笼。赫良他们把木条或用铁丝、或用布条连接,做成各式的小灯笼。赫实手巧,还用薄薄的桦木糅制了圆形的小灯笼,看起来就小巧可爱。赫儒依和小二也不闲着,拉着张氏一起画灯笼,把人手拿着的、路灯放着的、坟地送的都画上了不同种类的图案,只待十五这天用了。
眨眼就是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了。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过了十五大地就开始回暖了。正月十五这天村里面闹闹腾腾的,是在扭秧歌,张氏特许文远带着文静和小二去瞧热闹,赫儒依不去,就和大家在家里准备十五吃的东西。
现在这个时代还不叫元宵节,只称“上元”,大概因为地处北方,没有糯米、江米的关系,所以老百姓是很难吃到糯米粉做的东西的。正月十五大家就包糖三角吃,里面混着花生、芝麻和豆沙等东西,因为普通人家也只吃玉米面,所以这糖三角看起来据说有些像时下流通的金元宝,所以今天的糖三角也叫“元宝”,吃了会很有福气。赫家倒是因着赫儒依的要求买了糯米粉,但是习俗如此,赫家人也只能包着这传统的糖元宝。
倒是林娘说,她家原本是在南方,那里主要种水稻,粘稻子种出来的就是糯米,正月十五大家都会用糯米包汤团子,里面也是塞着这些吃的。赫儒依一听,马上就下坡驴,也吵着要包这汤团子。张氏知道赫儒依在吃的上花样多得很,所以也就笑笑同意了。
赫儒依一听张氏同意,赶快去拿了糯米粉出来,由林娘教着大家包,赫儒依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待明白这就是后来的汤圆后,赫儒依还做了掺了玉米粉的金丝汤圆、滚了芝麻的金沙汤圆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