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开业宣传(上)(1/2)
秦国以礼教治天下,文风鼎盛。
京都大兴城内,各省都建有文人士子的会馆。这些会馆,多是由当地省份的商贾共同出资建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接待本省来京应试的读书人。
会馆也不以盈利为目的,住进会馆的读书人虽然也会支付一定的食宿费用,但比起外面的客栈来要便宜的多。对于一些才名颇高、中榜几率极高的读书人,会馆更是免费提供食宿。
这就是两利的事情。对读书人来说,能有一个经济实惠的食宿场所,而且住进会馆的基本上都是同乡,彼此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学问和友谊。而对于会馆来说,这些读书人受益了,自然不会忘了会馆的恩情。将来一旦做官,对于经营会馆的这些商人,自然也会多加照拂。
退一步讲,抛开这种功利心,那些经营会馆的商人,至少也可以借机认识很多本省的读书人,增加自己的人脉。要知道,这个时代,能够读得起书的,家庭条件基本上都不错,最起码也是小康之家。
像韩筠浩那样的寒门读书人也有,但是不多。而且这种所谓的寒门读书人,虽然称之为“寒门”,但也不是底层的老百姓。多是一些没落的书香门第家庭。真正底层的老百姓,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就更加读不起书了。
当然,像韩筠浩这样的寒门举子,一般是不住会馆的。即使住,也绝不会长住。只是在科考之前住那么一段时间,科考一结束,中榜了自然有官可做,从此跃过龙门,跻身官员行列。若是没有中榜,要么回家继续攻读,要么就像韩筠浩似的,租个便宜的房子暂时安身。
只有那些身家富有的举子,才会把会馆当家,或一心攻读备考,或借备考之名,流连京城繁华,忘了归家之期。
也有一些是因为离家太远,干脆就直接留在京城,迎接下一次的科考。
因此,即使不是大考之年,各省的会馆中也从不缺少留住的读书人。
明年春来三月又是大考之期。如今已是十月,冬天行路不便,已经有些路途远的考生,也早早来到了京城,住进会馆中等待明年的大考。
各个会馆中也逐渐热闹起来。京城的茶楼酒肆、风月场所,读书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这两天,各省的会馆门前突然时不时出现一群孩童,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大的十来岁,小的七八岁。这些孩童,穿着同样的短衣长裤,都是一水的红衣蓝裤,每个人背着一个小挎包,挎包上印有“嘉香斋”三个字。
见到有出入会馆的儒生装扮之人,这些孩童就从挎包里抽出一张纸,递给人家。
接到纸的人好奇的一看,只见那纸上写有字迹。
开头是一首诗,写道:
“嘉香美食誉天香,玉斋调羹迷醉肠。但使嘉朋聚雅客,费尽思量觅它乡。”
诗下面便是一段话:
您想品尝无双美味佳肴吗?您想与好友诗酒唱和、谈经论道吗?您想激扬文字、评点千秋fēng_liú吗?
那就快来“嘉香斋”吧。
言简意赅,既让人摸不着头脑又似有所得。
这就是杨依萍为她的“嘉香斋”做的宣传广告单页。
那些散发广告的孩童,都是大兴城的乞儿,是小黑帮着找来的。为此,老牛头还自吹自擂道:“看看,我这个丐帮堂堂主的身份不是吹牛吧,随便一召集,就有门下弟子无数。”
杨依萍对老牛头的话只是淡淡一笑。
之后,她为这些乞儿量身定做了衣服,又安排他们到各个会馆门前发放广告。
一张张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广告纸,引起了各个会馆中留住的读书人的兴趣。
“李兄,这个‘嘉香斋’是个什么所在?”
“张兄,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以我看,这是家酒楼,你没看到这上面写着么,品尝无双美味,不是酒楼是什么?”
“李兄,可这纸上写的后面那些东西可不像酒楼啊,倒像是举办文会。”
“张兄,我们先别管这个‘嘉香斋’是干什么,我们要首先知道这个‘嘉香斋’在什么地方。”
“是啊是啊,写的神神秘秘的,光是吊人胃口,却连个地址都不留。”
差不多相同的谈论,也在别的会馆内上演着。
“王兄,你看这首诗写的多好,尤其是后面这两句,‘但使嘉朋聚雅客,费尽思量觅它乡’,深有意境啊,不知这诗是何人所做。”
“赵兄,你先别管诗了,你没发现么,这个‘嘉香斋’说的那么热闹,却连个地址都没有留,这让人去何处寻之呀!”
“难道是写这纸的人忘了留地址?”
“哈哈,非也非也,依某看,这是人家故意不留的。”
“为何如此呀?”
“嘿嘿,无他,故意吊人兴趣呗。光是这份巧妙心思,某就佩服无比了。真想会会这个‘嘉香斋’的主人。”
“王兄,你要是知道了这‘嘉香斋’的地址,可一定要喊上我同去。”
“我自是不会忘了赵兄。”
小小的纸片,汇聚了京城读书人的目光,一时之间,各个会馆中的读书人,除了谈些经文诗词、风花雪月,神秘的“嘉香斋”也成了他们谈论的焦点。
“打听到了!打听到了!”
巴蜀会馆门口,一个二十来岁的儒生忽然兴冲冲的边喊着边跑了进来。坐在大厅里的那些闲谈的读书人,连忙都把目光盯向此人。
“周兄你慢点,你打听到什么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