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长江里的宝贝(1)(1/2)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味。
上海有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北京有六百年国都的厚重沧桑,成都有天府之国的悠闲慵懒……
而我的故事,发生在“九省通衢,天元交汇”的武汉。
比起这些城市,武汉更显得平淡无奇。
武汉是一座老城,虽然这些年发展也挺快,但整个城市看起来还是旧旧的,灰扑扑的。要是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旅游城市来到这里,陈旧的感觉就更加明显。
但老城也有老城的妙处,就像一个古旧的藏宝箱,藏着无数秘密。
就从我说起吧。我叫江淼,地地道道的武汉土著,在长江和汉江交汇的老城区经营着一家渔具店,店名取自楚国诗人,屈子大夫的名篇:“武陵渔父”。
说是渔具店,但我卖的不只是鱼竿鱼线。这么说吧,你在人类渔业发展史上能说出名字的渔具,我这多半能找到。即使找不到,我也能通过别的途径,给你找出来。当然,价格不菲。
我这个小店摆满了渔具,比如最醒目的位置就摆放着一把十九世纪的捕鲸枪,长长的木柄布满了沧桑的划痕,但精钢做的枪头却银白发亮,即使轻轻摸一下也能划破手指。它的尾部有个鲨鱼骨磨成的小弯钩,弯钩上共有十三道刻痕。这十三道刻痕告诉我们,它的主人猎杀过十三条大鲸或是鲨鱼。
现在很多国家都不允许捕鲸了,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所以这样的老物件以后再难有了,坏一把少一把。能保存这么完好的捕鲸枪,其他地方已经很难找到了。再加上它身上属于个人的标记,说是独一无二也不为过。
捕鲸枪上方的墙上挂着几把小刀。这些小刀弧度很大,带着倒钩,刀刃都开在刀背上。不懂的就问了:这些小刀是干嘛的?为什么刀刃都是反着开的?我告诉你,这些小刀是东南沿海一些少数民族用来捕鱼的小刀,他们驾着小船出海捕鱼,从来不带鱼和渔网。
那他们带什么呢?带木棒,还有这些小刀。你可能更好奇了,用木棒和小刀怎么捕鱼?
这些使用木棍和小刀的捕鱼人,会驾船到鱼群上方,然后拿木棒用力敲击小船。他们的小船是经过特殊制作的,甲板下有个空洞的空间,既是储存渔获的船舱,也是一个大型的共鸣腔,就像吉他的琴身一样。敲击小船的甲板,经过共鸣后发出的声音就像擂鼓一样。
有很多种鱼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跳出水面躲避,最典型的就是飞鱼了,它们不仅会在被惊扰后跳出水面,还会张开滑翔机翼一样的鱼鳍,在空中滑翔长长一段距离。可这点恰好被捕鱼人所利用,鱼一跳出水面,他们就会用带倒钩的弯曲小刀将跳到空中的鱼捞回来。技术最精湛的,甚至能在鱼跳到空中的一两秒,就用小刀给它开膛破肚,落到船舱里的,都是去掉了内脏的小鱼,用盐抹一下就能储藏起来。
等载得满满的渔船一靠岸,女人和孩子们就欢呼着将渔获抬出船舱,用竹竿撑起来,像晾衣服一样晾晒成鱼干。这些纯天然的鱼干美味非常,要是再用柴枝熏一下,能保存好多年,而且越陈越香。
只是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高船大网的机动渔船快速取代了独木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会碾碎一些东西,不管是美好还是丑恶,过了几百年,几千年,大多会变成转眼云烟。
像这类渔具,我这里还有很多。每样渔具后面,都是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老技艺,很多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有人可能会鄙夷地说,不就是这些小玩意嘛,价格还贵得要死,谁会来买啊?
还真别说,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疑虑,担心这些东西卖不出去,连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心里总是有种焦虑感。可等我接手才发现,店里的东西一点都不愁卖。大部分掏钱的是游客,还有一些开水产餐馆的、搞民俗乐园的,掏起钱来一点都不含糊。包括店里不放在显眼处的钓竿鱼线,一年也能卖出不少。
我也纳闷过,现在技术那么发达,远洋渔船一次能打几万斤,江河湖海里养殖的有,捕捞的有,北极的蟹,南极的虾……想吃直接上馆子,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甚至不想出门,只要在购物网站点点鼠标,过不了几天,那上好的食物都可以跨越半个地球,到达你家门口,那人们干嘛对这些老技艺念念不忘?
开越野车去野地钓鱼还算是最基本的,玩得大的,还有租黑渔船,去西沙和南沙海钓的。花个好几万,风餐露宿,在晃荡的小渔船上吐得一塌糊涂,台风来了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就为了钓一条几十斤的海鱼,抓几只几斤重的龙虾,大把大把的钱都往外面花,难道是闲得蛋疼?
后来我想明白了,过去一条鱼多珍贵?“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在呢,超市随便买。伸伸手就能得到的东西,是没什么好珍惜的。自己钓的自己吃,甚至冒着不小的风险弄来的,那才能有滋有味。
有个理论叫“沙丁鱼效应”,说是捕上来的沙丁鱼因为没有天敌,都拥挤在水箱底层。渔船还没到港口,沙丁鱼都因为缺氧死翘翘了。有人想出个办法,往小水箱里丢鲨鱼。鲨鱼拼命追逐沙丁鱼,沙丁鱼也拼了命逃跑,就不会因为缺氧死掉。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都像挤在水箱底层的沙丁鱼,所以他们要去找刺激,要去挑战自然,要去搞什么野钓海捕,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像沙丁鱼一样慢慢窒息,这大概是很多人藏在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