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共逐鹿 第461章 决胜千里之外(下)(1/2)
军情紧急,太尉段颎亲自上阵,他接过兵权之后,立刻重新调整了京畿的防务,任命朱儁为长史,协同军务,任命臧旻为南中郎将,接替皇甫嵩驻守颍川,与袁术对峙。臧旻征战多年,战场经验丰富,不亚于皇甫嵩,而且他在袁术手下打过几年仗,对袁术及其部下的能力了如指掌,由他防守颍川比皇甫嵩更得力。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抛弃了袁家来向朝廷效忠,非常难得,这个时候如果担心他们曾经和袁家的关系而不给他们安排好的职位,那天下人都会失望,以后还有谁会投靠朝廷?
段颎也没让皇甫嵩闲着,他把皇甫嵩调往东线的河内。皇甫嵩在冀州征战多时,对冀州的情况比较了解,由他与董卓联手,能给袁绍增加更大的压力。为了迫使袁绍主力离开陈留,段颎又下令征调护乌桓校尉夏育、使匈奴中郎将田晏两员旧部各带部曲赶到洛阳,分别任步兵营校尉、越骑营校尉。王匡和淳于琼跟着袁绍起兵,步兵营和越骑营已经名存实亡,虽然一部分士卒回来了,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充任校尉,这两个营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夏育和田晏都是跟随他征战多年的悍将,来统领这两个营再合适不过。
与此同时,段颎任命尹端为长水营校尉。尹端和董卓一样,曾经在张奂帐下做过司马,也是屡立战功。他比董卓更受张奂喜欢,后来因功授会稽太守,因许昭之乱,他险些被杀,因朱儁给他暗地里疏通。他才输左校,后来做了个平民。一直在洛阳闲居。如今段颎把他用起来,也算是给张奂一个面子,有利于整合原属于张奂的那些出身于边军的将士。
如此一来,凉州三明的实力就整合到了一起,虽说兵不多,总共不到万人,和袁绍相比是杯水车薪,可是凉州人的强大战斗力就足以对关东人产生极大的威慑。段颎带着这支总共两万人左右的大军一出动,袁绍就紧张起来了。
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现在袁绍是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在感受到段颎强大气场的同时。他的后方频频告急,先是审配请求他调骑兵去对付乌桓人,后是正在谯沛之间与曹操对阵的沮授求援,说曹操突然兵力大增,现在已经有五万之众。仅凭他手里的三万人无法应付,请袁绍立刻派人支援。
袁绍有些晕,立即召集众将议事。田丰分析道,段颎威名显赫,的确也能征惯战,所率领的将领也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从并州、幽州和凉州带来的部曲也的确精锐,但是他们有一个大问题,朝廷没有赋税。仅凭京畿的那点粮食,连供应洛阳城都不够,又哪来的粮食供应他们?所以段颎利于速战速决,利用他兵精将勇的优势,一举击溃我军,否则他就会陷入无粮无饷的困境。
而曹操则不同。他原本只剩下不到万人,怎么突然有了五万人?这些多人从哪儿来的,无非是当地的豪强或者黄巾余逆。曹操名声不好,前一段时间又大开杀戒,最终逼反了兖州人,徐州人想来也不会支持他,那么就只剩下黄巾一种可能。
黄巾是乌合之众,人数虽然众多,但是战斗力不强,他们利于持久,不利于决战,就像当初张角一样,如果不是打得太猛,而是等黄巾军再有半年的成长时间,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两样。曹操的用兵能力不在张角之下,只要给他时间,他就可能把这些黄巾军整合成一支精锐,到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心腹大患。…。
所以,大军眼下的主要作战方向应该是东面,而不是西面,西部应该以守代攻,东面应该速战速决,把曹操灭掉,将关东真正的联成一体。
至于北面的公孙瓒和张燕,那些人骚扰作用还行,只要给审配安排一个擅长将骑的将领去,遏制住乌桓人的优势,北边就没什么问题了,完全可以等打败曹操之后再行北上。
袁绍觉得有道理,又征求许攸和郭图的意见。给袁绍出主意,说皇嫡子不是先帝血脉,那只是刘修一个阴谋的人就是许攸,这一计给袁绍起兵找到了足够的借口。潜入洛阳,救死了袁家近百口人的也是许攸,这一计给袁绍起兵扫清了后顾之忧。因为这两件功劳,许攸石门山伏击刘修失败的事再也没有敢提,眼下他是袁绍身边最得宠的谋臣之一。
许攸支持田丰的建议,他认为田丰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应该先击溃曹操,不能让曹操缓过这口气。可是郭图却反对田丰的建议,他说田丰的分析的确有道理,但是决策却完全错误。段颎是谁?他是刘修的武先生,和卢植一样,都是刘修能信任的人,现在这两人一个掌文,一个掌武,明显就是刘修在朝廷的喉舌,这更能说明刘修有不臣之心。
将军起兵是干什么的?是为了反对刘修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先帝的儿子,偷梁换柱,篡取了大汉的江山,那么最要紧的是干什么?打败刘修,把皇位上那个刘修的孽种赶下来。刘修不在,那就打败他的两个先生,可比打败曹操什么的更有用。攻入洛阳,拿住曹嵩,曹操还敢呲牙吗?他除了向将军俯首称臣之外,还能有什么出路?
段颎是善于用兵,可是他现在只有两万多人,而且这两万多人是朝廷能够拿得出来的最后的兵力。将军有多少人?我们这里就有十万人,如果让袁术协攻颍川,那我们就有近十五万的大军,以十五万人攻打洛阳总共不到两万人的守军,还能打不下?就算是段颎再能打,我们也有足够的优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