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夜宿农家(1/2)
九书记说:“住一组组长家里网游之天下无双。【。!//”
听到这话,尹懋皱皱眉头,很不情愿的样子,德志也不想住在村民家,但是,一组离村委会的住处太远了,恐怕走夜路既辛苦,又危险。
山中有野猪,野猪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如果受到惊吓,同样会对人不客气。这是山里人说的。九书记说危险,可能是担心他们走不好夜路吧,但是对于耗费体力来说,还真是这样:爬那么高的山,走那么远的路,非常辛苦,但谁个知晓?
留在一组住,就是不习惯,不习惯也没办法,走上这条路,就是要受得了苦,否则不如回家。
一组组长在院坝里等他们,看见他们,老远向九书记打招呼,九书记也向他问好校园全能高手。他们被让进屋。
这是一座木屋,才进屋,看不到什么,一盏昏黄的电灯泡亮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能看见。
木屋的靠墙的位置是一个火坑,里面正燃烧着木头,墙壁已经熏黑,看不出木墙壁是是什么树做的。墙上挂着辣椒、洗衣粉等日常用品。另外房间的门口,墙壁上钉着不少钉子,钉子上挂着鞋子,解放鞋居多,当然,还有一些拖鞋和皮鞋,男士女士的皮鞋都有。但是解放鞋可能是公用的,都能穿,所以悬挂的特多。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三代人,有一个小儿子,才两三岁,会说话了,但是说的话都是电视上的,普通话不太标准,爱骂人,不知道这是谁教的。
九书记说明了来意,然后向德志和尹懋介绍说:“这是一组组长,姓杨,是本村最年轻的村组干部。你们就叫他小杨吧。”
德志想起来,那次帮他们整理宿舍、换玻璃的村民,就问:“九书记,上次在宿舍帮我们的是谁?”
九书记说:“哦,那是二组组长。他也姓杨。我们侗族,姓杨的蛮多。”
尹懋说:“那我们怎么称呼他呢?”
“直接喊他名字吧。”九书记说。
“那他叫什么名字?不好意思,好事做了竟然没让人家留下姓名。”德志说。
“他叫杨天意。”九书记说,“学习雷锋,做好事不需要留名。”
“那就奇怪了,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人人都知道是他做的?看样子还是留名了。”小杨说。
“看看,你还是党员呢?那学习雷锋可是主席提出来的,谁敢不听?”九书记说。
小杨笑了笑,不以为然,说:“我年轻不懂事,那主席不见得都对,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那雷锋值得学习,不见得样样事都值得学习吧?”
九书记说:“你太嫩了。当着两位先生的面,我不和你争论。我们这次来,要组织一次群众会,准备搞饮水工程,帮助村民解决吃水困难。”
“哦,那真是太好了。两位先生才是做好事,比雷锋还//。
“为什么?我们不是学雷锋。这钱来自香港爱心人士,他们大多数也不认识雷锋,更不要说学他们了。”尹懋说。
正说着话,小杨的妻子端着一个铝锅过来,将铝锅放在铁架子上,大家一边烤火,一边看着那铝锅冒出汩汩的热气。
原来,他们是用柴禾来做米饭,不用电饭锅。他们总认为祖先留下来的饮食习惯很好,用电饭锅煮饭,没有用木柴做出来的饭香。
小杨的妻子没有出去打工,小俩口一心为了孩子,情愿收入少点,也要陪着孩子。加上现在村里分配的烟叶种植任务繁重,出门打工,弄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在家里。一年下来,种烟卖烟,收入和打工的收入差不多。打工收入看起来多,但是当地消费贵,也攒不住钱,不如在家,赚了钱都是自己的,消费不算太高。起码这电费可以省下来,还可在其他方面略有结余。
小杨管教孩子比较宽松,故他的儿子在他面前总是很放肆,倒是在他妻子面前反而收敛许多。这个家庭挺有意思,一般的家庭都是男人当家,严父慈母,但是在侗族的一个家庭,这个规矩被打破,说明侗族自有自己的习俗。
不一会,锅里就冒出了米饭香气,夹着包谷的清香。自然谷饭,不吃不习惯,粗粮吃了,浑身有劲,吃精米白面,时间长了,总是不适应。
厨房传来剁骨头的声音,没过多久,骨头剁好,小杨家的将铝锅端下来,然后放上高压锅,德志有点担心,可是,看见别人都纹丝不动,自然对高压锅十分信赖。德志就不再动了。德志害怕高压锅,他记得他的妻子使用高压锅时,盖子被顶上天花板,然后掉下来,自然有些恐惧。那是因为高压锅的皮垫老化漏气所致,不知道这个高压锅有没有问题。
高压锅质量很好,不一会儿就飘出了肉香,接着开始喷气,如同旧式的火车头。
小杨家的赶紧过来,将高压锅从铁架子上撤下来,放在地上,等高压锅自然冷却,其时,德志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小杨家的可能听到了,因她正在德志旁边蹲着,他去里屋拿出一个大盘子,里面放着水果和瓜子,说:“刚才忙忘了,饿了吗?先垫一垫。”
尹懋说:“算了,谢谢!饭快好了,等一会就吃饭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去抓了一把瓜子,慢慢地嗑了起来。
德志见状,说:“谢谢!不说,还真忘了。刚才肚子在唱‘空城计’呢!”
大家哄堂大笑。
原来“空城计”大家都清楚。
说起来是少数民族地区,实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